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 追忆“两弹一星”元勋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10月10日,“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宣讲东南大学专场”举行。“两弹一星”元勋后代走进东南大学,回忆他...

    2024-10-11
  • “庙学合一”及其历史价值

      庙学是古代传承至今的儒学物质载体。“庙学合一”(孔庙和官学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规制,是在官学设孔庙,且属于国家推动之行为。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祭教合一”的悠久历史传统,自汉代发端,魏晋南北朝...

    2024-10-11
  • 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传媒生态发展核心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9月23日,《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4)》在京发布。蓝皮书从内容生产、场景开发、经营创新、科技应用、资本运营等角度对2023年中国传媒细分领域相关发展状况进行系统...

    2024-10-11
  •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研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二党支部包括晚清史研究室、近代通史研究室、近代社会史研究室和近代思想史研究室四个研究室,现有党员16名、支委3名。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

    2024-10-11
  • “风”:历史社会学的思考

      晚清学人刘咸炘谓“夫风温而春,风凉而秋,寒暑之相代,八风之相乘也”。风,按照今人理解,往往不过是一种因为空气流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与一系列较激烈的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仅仅容易摇动人的情绪。庄周曰:...

    2024-10-11
  • 新业态、新领域呼唤安全生产管理新举措

      李智超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业态、新领域不断涌现,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

    2024-10-11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全力推进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2024-10-11
  • 构建基层减负的长效治理机制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

    2024-10-11
  • 客观认识延迟退休的经济影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随着人口快速转变和老龄化持续加深,我国开始调整优化退休政策,将于2025年起用15年时间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

    2024-10-11
  • 积极拓展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空间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创性概念,新质生产力凝聚了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

    2024-10-11
  • 中国本草民俗图像艺术

      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黄帝内经太素》记:“五谷、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古代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随着对食物的深入了解,形成了最初的饮食习惯。进一步又发现一些...

    2024-10-10
  • 推动文艺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新时代发展艺术产业的关键在于融入数字科技,促进数字科技与艺术产业的协同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10-10
  •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

    2024-10-10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进一步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为新...

    2024-10-10
  • 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

      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的文化传统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的一条主线,是中...

    2024-10-10
  • 人在事中:史学研究的新可能

      当下中国史学表面的繁荣难掩内在发展动力的不足。无论是对碎片化的忧虑,还是三大体系建设的呼吁和努力,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问题所在。要想突破瓶颈,关键并不在于开展更多的具体研究,而是要对史学本身的基本问题...

    2024-10-09
  • 从“哲学史”到“哲学史”

      无论我们是否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看作中国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真正得以确立的标志,中国哲学史在中国的发展都是在中西文明冲突这一背景下展开的。从一开始这个学科就伴随着“中国有哲学吗”这样的质...

    2024-10-09
  • 宋学推动宋代国家治理

      宋学是在唐代儒学复兴的基础上,经两宋数代思想家的创造性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流派。其核心理念包括重视思辨、强调义理、推崇理性、讲究致用等。宋学不仅是对古代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更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2024-10-09
  • 计算与细读:数字时代的文学批评

      在文学与数字日益交融的新时代,科学与人文的界限正在被重新定义。自20世纪50年代C. P. 斯诺提出并阐述“两种文化”概念后,人们开始关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如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逐渐弥合这...

    2024-10-09
  • 数字时代的文学史料工作

      数字时代来了。“来了”——不明就里,却分明望见,使研究者既感到兴奋,又感到“惘惘的威胁”。无论我们的态度是迎、是拒,我们已在它的巨大影响下作出了改变,未来必将改变更多。目前所见对它的描述中,尽是“...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