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华文化 描绘美好生活
日期:2023-02-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要数春节。春节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更在于它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癸卯兔年,神州大地洋溢着蓬勃盎然的春意,在扑面而来的年味里,人们感受着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本网邀请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牛敬忠一起聊聊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共同领略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网:不管路程有多远,不论工作有多忙,回家过年总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最朴素的期待。机场、车站,旅客纷纷踏上旅程;天南地北、城市乡村,人们奔赴团圆、感受亲情、分享欢乐,浓郁的年味扑面而来。您如何看待中国人对待春节的特殊情感?
牛敬忠:这充分说明了家庭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家是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团圆是最浓的年味。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列举了中国文化的11个特征,家族家庭文化是其中之一。孝是儒家家庭家族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儒家家庭家族文化的影响下,历代王朝都标榜“以孝治天下”,民间则有“百行孝为先”的说法。所谓“孝”,即是指孝敬尊长、父母,在儒家的学说中,忠孝节义既是一套道德标准,又是政治学说,同时在传统的法律中也有体现。对于“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重要地位,近代来华西方人认为:孝道是中国人道德的基础,是“中国人宗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生活的基本特征,更是家庭稳定、国家安定的重要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多样的自然背景塑造了多样文化。草原高原文化是非常具有辨识度的游牧文化,其特点是热情奔放、能歌善舞、豪迈爽朗,人们喜吃牛羊肉和奶,有着别具一格的歌舞、服装。您成长在内蒙古地区,对这里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作为研究者,您对这里更有着深层次的认知,能否谈一下蒙古族地区文化传统的特点?
牛敬忠: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之赓续不绝、未曾断裂,一方面是多样文化的互相补充、互相支撑、互相提升;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又具有一体性。我们有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文化根脉、统一的对稳定和谐向往的家国情怀。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自东向西,每一个文化板块又延伸出不同的亚文化。即便是在草原文化里,内蒙古的文化与东三省的文化也有明显差异。内蒙古地区汉族与蒙古族大规模、深层次的接触是自清代开始的。清初以降,随着社会秩序的安定,内地人地矛盾及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以晋、陕、直等省的汉族民众为主,他们不断越过长城迁入塞北地区,逐渐与蒙古族形成了杂居的格局。在长期的接触交流中,形成了蒙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这种文化融合的突出表现是在文化上的相互吸收。
中国社会科学网:内蒙古地区蒙汉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民俗有哪些融合和变化?
牛敬忠:喀拉沁旗是内蒙古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清末以来喀拉沁旗蒙古族民俗明显地受汉族民俗的影响,原因之一我在前面提到过,清初汉族民众的迁入,他们在开垦边荒付出心血、汗水的同时,也将汉族的民俗文化传播开来。同时,蒙古族许多传统民俗在今天内蒙古许多地方的汉族中广泛存在,从中可以看到蒙汉民族间互相影响的影子。蒙古族民俗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以其特有的方式保留了自己的风格,不断地渗入汉族民间信仰,形成了蒙古族特色鲜明但又比较庞杂的信仰体系,如既有财神的信仰,又有蒙古族传统的“招财经”。
居住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历史上以游牧经济为主,形成了其独特的游牧文化特色。蒙古族在居住民俗上的特色即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的蒙古包。蒙古包具有便于移动、冬季保温等特点,适应了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与汉族接触的日益增加及一部分蒙古族转向农耕,定居已成为趋势,20世纪30年代,河套地区的蒙古族“王公均有府宅,普通蒙人均在蒙古包,间有土屋,名曰‘板升’。然院内仍置包,示不忘本也”。饮食习俗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汉族民众喜食羊肉、牛肉,蒙古族传统的奶茶也几乎成为呼和浩特这样的大城市中民众(无论蒙汉)的日常喜好,这无疑是受蒙古族饮食习俗的影响。今天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蒙汉族民众中有一种广泛存在的习俗:特别重视孩子的12岁生日。孩子12岁生日时要举行较隆重的仪式,要举办一定规模的宴会,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类似于一种成年礼的习俗。早在清代,归化城土默特蒙古即有这样的风俗,“生子有尽剪发者,留囟门发一撮者,名曰马发。十二岁到奶奶庙以驴还愿,或杂以草,后留发辫曰十二和尚”。对于此习俗的起源,如果将其放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我们已经很难确定它起源于何时何地何民族,这也是文化融合的重要表现之一。
文化上的相互融合、吸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变革过程中,显示历史性的同时,也时时显露出其固有的特性——传承性。组成文化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经常地,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对于某一个民族来说,某种文化习俗的变迁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过程持续时间之长,过程复杂,以至于某一具体的民俗事象变迁的过程、甚至起源都会模糊起来。我们讲蒙汉民族民俗上的相互影响,正是在民俗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基础上来说的。即,民俗的变化、传承首先是基于本民族生存环境的改变。各民族民俗的相互影响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过程在今天仍在继续。
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集体记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积淀中,形成了诸多文化元素,值得我们传承发展。也正是因为年俗不断与时俱进,传统节日才能散发持久的文化魅力。这也让我们不断思考文化更深层次的意义。
牛敬忠:文化是什么?中外学术界对此一直没有定论。作为一个词的“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现代意义上“文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晚清时期,日本学者用“文化”对译英语的“culture”,此概念在晚清时经由留日的中国学生传入中国,这是近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近代意义上的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定义的概括性是非常强的,实际上也说明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不易把握,以至有人半带调侃地来讲这一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份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春节文化搭建起的心灵交流桥梁,使得它早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当习俗融进现代时序、仪式浸入生活肌理,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也绽放于世界。我们知道您曾经以《纽约时报》为中心对于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进行过细致的考察。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牛敬忠:中国农历新年,各地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欢乐春节”系列活动,音乐会、亮灯仪式等等全面展开,形成了中华文化一道独特风景和鲜明标识,春节文化为各国人民观察和感知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早在晚清至民国时期, 《纽约时报》就对中国进行了持续的报道, 内容涉及时政、经济等各方面, 但中国文化是其报道中最为突出的内容。然而,中国地域广阔,中华文化包括家庭家族文化又具有多样性,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正如明恩溥所说:“无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已经居住了多久,总是有许多事情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多样性和一体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脉赓续的“基因密码”。灿烂多样的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春节是时令的分界,也是希望的起点。家人亲朋相聚,欢声笑语里憧憬的是生活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未来;千家万户共此时,万家灯火映照的是家宁国安的祥和图景。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一定会更美好,明天的世界也一定会更美好。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阮益嫘)
关键词:春节;中华文化;民俗;习俗;中华民族;家庭家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