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化自信的“根”“魂”“体”
日期:2023-02-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魂”,文化传播体制机制是文化自信的“体”,文化自信的“根”“魂”“体”共同构筑起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侵蚀的“钢铁长城”,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之“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不仅蕴含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存续至今的密码,更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当代中国文化之“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共同熔铸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儒家的“民本”思想,呼应着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人民性立场;法家对于“法度”的重视,则为“依法治国”思想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如“天下大同”的思想,构成了人类文明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思想元素,助推着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天人合一”思想呼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成了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唯有延续中华文化的根系,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扎根立足,唯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中华文化才能持久前行。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筑牢文化自信之“魂”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且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特征,一些大国在追求经济政治利益的同时,也谋求自身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威胁着别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在这一背景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代中国就有了意识形态的“定盘星”,当代中国文化就有了“魂”,就不会在西方思想的冲击浪潮中迷失自身。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维持红色政党不变质、红色江山不变色,有利于维护人民民主专政不改变,有利于维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不动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完善文化传播体制机制,强健文化自信之“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魂”,完善的文化传播体制机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体”,是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脑入心、构筑起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侵蚀的“钢铁长城”。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辟专章,论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具体路径。首先,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体系。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其次,要落实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机制,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再次,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最后,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在国际层面,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有根让我们知所从来,有所依归;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魂”,有魂方能在意识形态的竞逐中不离方向、不失本心;文化传播体制机制是文化自信的“体”,有体方使文化自信扎根大地,入脑入心。文化自信的“根”“魂”“体”是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格局。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