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耕文化绽放时代风采
日期:2022-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农耕文化是我国乡村社会留存的独特文化,具有重大的传承利用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社会生产发展趋势及中国农村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振兴乡村规划等,广大农村地区也是这些构想和政策的践行者和受惠者。七十多年来,无论是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还是农村样貌、农民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妥善地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是一项十分紧要而有价值的议题。
以江南农耕文化为例,江南农耕文化是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漫长的演进历程中所孕育生长、发展定型的一种文化综合体。它不仅包含农作物种植及与之相关的耕作技艺,更广泛涵盖了相应的节序历法、农具制作、村落建设、乡村文化、民众观念习俗等各个方面。这一包蕴深广的农耕文化不只体现在器物、制度等表面,更在于其在千百年农业文明进程中深刻影响、建构、塑造了江南地区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近年来,与传统农耕文化相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件不断涌现。如苏州市建设的“江南农耕文化园”、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开设的“江南农耕文化主题学习课程”等。伴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乡村振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身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开始关注江南农耕文化,真正发掘并发挥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实现古为今用,将一种传统文化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某一地域之民众的文化性格是其文化特征的浓缩和反映,就江南而言,抓住了江南地区人民的文化性格,便能把握江南农耕文化的基本特质。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鼓励乡村史志修编。系统来说,农耕文化应当包含四部分内容:村落组织(聚居形态、村落制度及变迁)与家庭生活环境;农业生产(水田种稻、旱田养蚕、河川渔业、农具)与手工业;人生礼仪(诞生、婚仪、葬仪等)与年中各种节日礼俗;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这些事物都是农耕文明背景下人民的创造。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优秀的农耕文化,经过历代劳动者的建设和传承,遗留下来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悠远,也启迪后人同样要注重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这一方面,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GIAHS保护项目中国试点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在GIAHS项目的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促进遗产地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农村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如果说文化保护是第一步,那么保存下来的遗迹、遗产如何发扬光大则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文旅融合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思路。近年来,充满文化元素的特色旅游如火如荼,以其慢休闲、时尚等特点深受当代人的喜爱。相比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富有文化底蕴的古典遗址和自然景观,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则略显沉寂。而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推进,各地掀起农业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热潮,也出现了很多成功案例。苏州碧螺春茶遗产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成功案例。再如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该镇有记载的历史能追溯到唐代,在唐代被称为“梨花里”,清代时被称为“梨花村落”。清代诗人袁枚笔下有相关记载:“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写出了黎里镇的乡土风光。吴江区政府于2012 年启动了该镇开发工程,黎里镇还于2013年和2014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江南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诸如黎里镇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不胜枚举,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将大有可为。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均不能沉浸在旧的、粗放式的挖掘和保护方式中。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不但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且还可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和人居环境,从而达到人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既要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又要做好分类指导。如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等,均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同时也是关系国计和民生的实实在在的问题。2022年4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宏观布局到具体措施都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体现了江苏省对本地区乡村文化与数字化建设的重视,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江南文化蕴含着久远深厚的人文传统。由于其自然环境更适宜农作物生产和水生物繁衍,数千年来,江南百姓以极大热情从事农业生产。现今,江南地区对于农耕文化遗产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绩。如特定主题的农耕文化园、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造和开放、学校教育中的乡土农耕文化教育、农耕文化的宣传保护与旅游业的规划发展结合,既宣传了自身,又获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保护了文化。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善于发现并积极解决保护宣传过程中显现出的一些问题。在学校基础教育中,不要让乡土文化教育成为作秀,应呈现出教学成果。在开发农耕文化旅游的同时,要注重加大宣传,注重完善相关的保养保护工作。农耕文化数字化建设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以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文旅产业的拓展带动江南乡村的数字化进程,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文化的现实收益不如经济创收那样立竿见影,但其长远而深广的意义不可轻视。
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文化意义深远。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我们所保存的是一种文化的特质,延续的是一种文化的理念,传承的是一种文化的精髓,连接的是一种文化的脉络,构建的是一种文化的和谐。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