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新篇章
日期:2022-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治理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的重要问题,社会治理现代化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社会治理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治理的新思考、新见解与新要求,这为新征程上奋力书写社会治理现代化新篇章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党的领导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覆盖于治国理政的全领域。社会治理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因素众多,唯有确立一个权威力量,社会治理才拥有逢山开路、攻坚克难的主心骨,才能克服艰难险阻、战胜风险挑战。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上下贯通畅达、内外互联互补、左右协调联动的组织体系,用党风带动促进社会风气,统筹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从而牢牢把握社会治理的主动权,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石,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牵引
人民立场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则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牵引与精神根基。首先,社会治理要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社会治理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为目标,做到人民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期盼什么,社会治理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人民群众厌恶什么、反对什么、痛恨什么,社会治理就防范什么、纠正什么,以群众满不满意、群众高不高兴、群众答不答应检验社会治理的成效,切实增进群众福祉。其次,社会治理要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社会治理是关乎众人、关乎社会的事,本质上是一项公共事务领域的事业,直接与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根本福祉息息相关。公共事务的多元性、动态性与复杂性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只有依靠人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参与的热情,才能为社会治理获取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力量,社会治理才能更加科学化。再次,社会治理要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社会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保、健康、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坚持改革创新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改革信心,汇聚改革合力,再接再厉,锐意进取,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社会治理涉及一系列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唯有改革创新,方能突破顽瘴痼疾,开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天地。首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法治与德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要统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各自的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大有作为。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社会治理在强调法治手段、强化法治思维的同时注意运用民主协商等德治方略,做到刚柔并济。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上,在注重政治建设、民主参与等价值导向的同时也要注意运用科技手段等工具方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其次,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治理和管理虽然一字之差,但却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从系统治理来看,社会治理要整合党委、政府、社会、人民等各方面的资源,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吸纳各方的治理系统,最大程度发挥社会各方面的集体性合力。从源头治理来看,社会治理要找准深层次制约因素,从厚植价值根基、完善体制机制、做好防范预防等源头上提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应对危机的方法路径,做到标本兼治。从依法治理来看,要真正在理念上尊崇法律、在实践中运用法律,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综合治理来看,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境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管理、思想政治等各种治理方法加以治理。再次,要完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治理格局就要在共建共治共享上着力下功夫。就共建而言,要求社会所有成员都参与社会建设,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等方面积极贡献力量。就共治而言,充分尊重社会成员的主体权利,要求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大家都享有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就共享而言,社会治理的成果要让社会成员共同享有。这些成果不仅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
坚持技术赋能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方兴未艾。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引领者,塑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治理注入全方位的技术赋能,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的价值思维与发展路径,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支撑。一方面要建立社会治理大数据系统。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彻底打破信息壁垒,克服信息孤岛现象,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系统的数据,建立社会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智能平台,及时搜集数据、实时更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度研析,以便准确掌握社会治理需求、及时发现社会治理问题、掌握社会治理进程并准确预测社会治理风险,为社会治理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和信息配置。另一方面则要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智慧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要着力开发社会治理领域的“互联网+”应用软件,完善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就业、智慧教育等工程,实现社会治理各项事务网上公开、网上审批、网上办理、网上互动、网上监督,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的便捷化、精细化与高效化。
【本文系2022年广西马基地共建项目“深刻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内涵要求”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