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类超越”
日期:2022-02-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模式的“两个创造”论断,对于我们思考人类文明发展逻辑及现代化道路形成逻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新理念新思维。
近代以来,以工业革命为表征的现代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从根本上塑造了现代文明的世界版图,实现现代化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全球化时代严苛竞争环境下的共同诉求。但是,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却充满崎岖与艰辛。在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中,以美英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以德法为代表的“莱茵模式”是最为著名的两大模式。20世纪以后,先后又有社会主义苏联的现代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巴西、阿根廷为典型的“拉美模式”等,这些都是民族国家在实践意义上走出的不同现代化路径,但结果也可谓是差强人意。而当代世界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对既存的主要民族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早期“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正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是指英美式的现代化道路。近代英国率先推进两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历史。它在这一过程中所具备的政治经济特征,包括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较少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体制、保护私有产权的产权制度等一度成为推进现代化的标杆要求。随之而来继承英国衣钵的美国也进一步强化了相关特征。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一系列主张后来又被归纳为“华盛顿共识”,并用来指导拉美国家和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转轨,鼓吹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自由化,而忽视了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监管。过于突出竞争忽视社会公正的恶果致使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中国并没有盲从上述模式,而是在批判、吸收其优点的基础上,兼顾效率和公平,竞争与秩序,通过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上推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的扬弃。在十月革命之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政治经济高度集中,并由国家通过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模式。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尖锐矛盾,包括管得过死、效率偏低、缺乏活力等。二战以后,苏联领导集团在尝试对该模式进行适应性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颠覆性制度转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化过程中也曾一度“以苏为师”,但很快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没有重蹈苏联覆辙,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扬弃。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二战以后“东亚模式”现代化的跨越。二战以后,在美国的扶植下,部分东亚经济体实现了经济腾飞。“东亚模式”是指战后日本首创,继而由亚洲四小龙(指自1970年代起经济迅速发展的四个亚洲经济体: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东盟其他国家模仿并加以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若干基本原则和方式的总称,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下的外向型发展的经济模式。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后发国家和地区通过某种“比较优势”实现“赶超”的现代化路径。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模仿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突出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型政府”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单纯强调自由竞争市场机制。这种模式对外部市场、外部技术和外部资本往往有着一种过度依赖,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具有脆弱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显露了它的弊端。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早期对“东亚模式”是有一定借鉴的,但在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后,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带有某种依附性的“东亚模式”差异明显。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苦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模式”现代化的克服。在二战以后,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一度成效斐然。但后来却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和“中等收入陷阱”而停滞不前。拉美的现代化也是一种外生的、有依赖性的,往往以曾经的殖民母国或者欧美大国为发展力来源,“依附性发展”比较明显。因此,当拉丁美洲经历政府和国家能力丧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劳资关系不稳定、不平等现象日益增多等种种问题时,中国的现代化却在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稳步前进。
相比于上述比较典型的四类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开拓了民族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新境界。实践证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独家秘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唯一排他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继续追寻现代化发展增添了信心和勇气,其世界意义就在于现代化过程中凸显坚持本国制度文化特色的重要价值,打破了长期以来西式现代化道路唯一性、正确性的神话,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而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自己强有力的贡献。
(作者:杜爱国 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市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