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日期:2021-08-05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基地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由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领衔。作为兼容学术性思想和政策研究的社会科学综合性科研机构,基地致力于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为区域、国家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产出及时的、富有预见性的研究和分析,并通过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创性理论、总结中国及深圳特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建设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
主攻方向
1.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
2.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理论(即中国经验或者中国模式);
3.以及深圳特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理论(即深圳经验或者深圳模式)。
基地负责人

|
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人文社科学院代理院长,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同时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基金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和学科专长为国际关系,国际及东亚安全问题,中国外交,全球化、转型国家及社会正义,科技发展与政治变迁,社会运动与民主进程,中国政治,央地关系。
|
基地骨干成员

|
郝雨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人文社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全球研究项目主任,学术领域包括中国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东北亚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腐败理论问题,澳门学,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 |

|
宋新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欧盟“让·莫内”终身讲座教授。学术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欧洲政治与外交,美国政治与外交。
|

|
Timothy Kerswell,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学术领域包括印度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国际阶级结构;帝国主义;印度政治和政治历史;亚洲的非正式劳工;劳工和移民政策;劳工政治和工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

|
段啸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学术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中国外交和东亚安全,公共和外交政策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学。 |

|
Anton Malkin,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主攻国际政治经济学。 |

|
党和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全球研究助理教授,主攻法律,可持续发展,人权与中国研究。 |

|
马洁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讲师,学术领域为环境与气候变化治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行为研究;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

|
于茗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公共政策评估,区域整合与区域治理,中国的政治精英现象,行政腐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