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

 日期:2021-07-30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始于1984年,2005年正式成立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季羡林先生为中心首席顾问。2011年获授“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9年获授“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评为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021年评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试点)。

  中心为中国最重要的印度研究机构之一,名闻中外,在印度政界、学界享有声誉。中心建有“谭云山中印友谊馆”,世界上唯一馆藏谭云山文献馆。中心先后开设《印度文化概要》、《印度视觉艺术》、《印度文化遗产赏析》、《〈摩奴法论〉与印度社会》等十多门课程,出版《梵典与华章》、《中国印度诗学比较》、《季羡林评传》、《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印度文化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兼论中国印度的历史担当》等30多部著作。中心成员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研究项目7项。

  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ICCR)、尼赫鲁大学、印度拉贾格里社会科学院、印度中国研究所(新德里)、观察家基金会(孟买)、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等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中心成员多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香港卫视、深圳卫视、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画报等主流媒体和外媒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专访。和我国驻印度使馆、印度驻华使馆保持工作联系。

  中心的研究特色如下:

  1)成果多,咨政佳,获领导人调阅。中心成员从事印度研究数十年,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常年为外交部亚洲司、国家社科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省委宣传部、市委办公厅等提供咨政报告和咨询服务。

  郁龙余、蔡枫等著《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郁龙余、刘朝华著《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获中国出版协会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奖图书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9),并签订了外文出版协议,其英文版、印地文版入选2016年国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2016)。郁龙余、黄蓉等著《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丛书之一),丛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2018)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9)。郁龙余、蔡枫等著《中国印度诗学比较》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郁龙余、朱璇著《季羡林评传》出版了英文版(2018年)和印地文版(2018年),其中印地文版入选2016年国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郁龙余等著《印度文化论》与印度出版社签订了英文版、印地文版出版协议(2016)。

 

  中心著作合集

  中心部分证书合集

  2)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印文化关系、印度文学、印度哲学、印度宗教等。

  中心研究人员目前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先后主持和参与4项国家社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专案子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博士点项目子项目;1项文化部项目。

 

  “谭云山中印友谊馆”位于我校图书馆六楼

  3)与国内外一流印度学研究机构密切合作。中心长期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甘地与印度研究中心、云南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印度学主要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孔子学院总部等单位与机构建有良好关系。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ICCR)、印度尼赫鲁大学、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孟买)、印度中国研究所、印度拉贾格里社会科学院、印度安贝德卡尔大学、印度Maniben Nanavati女子学院、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等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和《合作协议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印藏学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纽约新校大学印中研究中心等国际印度学主要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015年,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赠送深圳大学泰戈尔铜像

  4)中国南方印度学研究重镇,引起中外学界、印度政府部门和中国政府部门的重视。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可谓“名声在外”,鸿儒硕学慕名而来。许多著名学者慕名访问我中心,如2005年印度总理经济顾问契特教授访问我校并被聘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2008年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琪访问我校;2010年印度对外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凯伦·辛格博士访问我校并被聘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2011年国际梵学泰斗夏斯特里先生访问印度研究中心;2016年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和印度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洛克希·金德尔受访问我校并被聘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自2005年以来,中心举办十多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多次接待印度国家级舞蹈团和艺术团到深圳大学演出和展览。

   

  鸿学硕儒来中心访问讲学

     

  中心相关媒体报道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简介


图片1_副本.jpg


  主任:郁龙余,1946年4月出生,上海人。教授,国际著名印度学家。现任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2016年12月1日获印度总统慕克吉颁授的“杰出印度学家奖”。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项一等奖、一项三等奖。

  19659月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印地语专业学习,19703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调入深圳大学中文系,历任深圳大学国际文化系副系主任、中国文化与传播系主任、首任文学院院长以及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留学生教学部主任等职务。曾兼任深圳大学特区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方向:印度文学、中印文学比较,中印文化关系,中国印度学,印度汉学(中国学),大国与大国学术,“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要学术成就:出版《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中国印度诗学比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中文版、英文版、印地文版)(中国出版协会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奖图书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季羡林评传》(中文版、英文版、印地文版、泰米尔版)、《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丛书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兼论中国印度的历史担当》等专著及编著30部,在《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文史哲》《深圳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翻译印地语文学等著作35万字,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曾承担《中西文化交流史》《东方文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印诗学比较》《中印文学比较》等课程。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印度学研究”。

  2016年12月,印度时任总统慕克吉先生向郁龙余教授颁授“杰出印度学家奖”

  团队成员:


图片2_副本.jpg


  蔡枫文学博士,印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任助理,硕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理事。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方向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细密画和美学理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部艺术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出版译著《理解CHINDIA关于印度和中国的思考》,合撰《中国印度诗学比较》《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论》等著作,主编《跬步集——深圳大学印度学研究文选》,参编《外国戏剧鉴赏辞典(古代卷)》和《泰戈尔作品鉴赏辞典》等。在《文艺理论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图片3_副本.jpg


  黄蓉 印度研究中心讲师,主任助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印度中国学、中印文化交流史。合著《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参撰《印度文化论》、《谭云山》《“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兼论中国、印度的历史担当》,主编《跬步集:深圳大学印度学研究文选》、副主编《中印大同:理想与实现》,参编《外国戏剧鉴赏辞典(古代卷)》和《泰戈尔作品鉴赏辞典》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谭云山与中印文化交流研究》。


图片4_副本.jpg


  朱璇 文学博士,印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任助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理事。印度德里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研究方向为印度宗教和文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南亚苏非经典《神秘的启示》翻译与研究”。在《世界宗教文化》《国际汉学》《深圳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合著《季羡林评传》《天竺纪行》;参撰《印度文化论》《谭云山》《中国东方文学翻译史》《“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兼论中国、印度的历史担当》等。


图片5_副本.jpg


  蒋慧琳文学硕士,印度研究中心科研秘书。200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兴趣:印度现当代小说、甘地思想、泰戈尔诗歌。主要论文成果有《谭云山:伟大的文化侨领——从谭云山与泰戈尔、甘地的友谊谈起》《季羡林学术年谱》等。

  中心顾问及荣誉教授:印度尼赫鲁大学前校长契特教授(G. K. Chadha)、印度“莲花奖”获得者谭中教授、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前主席凯伦•辛格博士(Karan Singh)、法国东方博物馆馆长鲍思岱(Michel Postel)、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洛克希•金德尔(Lokesh Chandra)。

  中心主要高级研究员和特聘研究员:

  黄宝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2011年获“印度总统奖”。2005年7月20日聘为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胡海燕(Hu-von Hinüber, Haiyan),德国印度学家、佛教文献学专家。研究方向为梵语语文学与佛学。

  王树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印度社会文化,现从事印度社会文化研究。

  詹得雄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新华社新德里分社首席记者、分社社长。主要从事印度现代社会与文化研究。

  薛克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印度文化比较的研究。现任中国南亚学会理事,玄奘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刘建 中国社科院长期从事印度文化、文明、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兼任《南亚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副主编和撰稿人。

  毛世昌 印度尼赫鲁大学文学博士,兰州大学教授,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印度两大史诗、泰戈尔、印度文化、中印关系等。

  郑伟宏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逻辑学会副会长。

  孙波 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徐梵澄文集》编者。

  朱新天 著名印度艺术史学家。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ASIATICA副馆长。研究方向为印度艺术。

  狄伯杰(B.R.Deepak),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学和印中关系。

  董友忱 中央党校教授,孟加拉语文学的专家、翻译家。研究方向为泰戈尔。

  董本建 深圳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印度历史。

  马维光 曾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文化参赞,研究方向为印度文化、印度宗教。

  杨晓霞 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印度英语文学。

  张双鼓 现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组织实习生项目评审专家。1992年至1996年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工作,任一等秘书。2002年至2005年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工作,任教育参赞。2006年至2011年在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工作,任公使衔副代表。2012年至2017年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任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唐仁虎 现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教授,从事印地语的教学、教材编写及印度文学研究工作。

  王邦维 北京大学南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梵语文学、梵语与汉语佛教文献、印度和中国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等。

  魏丽明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外文学》编辑,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白开元 中国国际台孟加拉语部工作。擅长泰戈尔著作研究。

  刘朝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开放时代》杂志社执行主编。研究领域:印度文学、中印关系。

  张玮 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印度语言文学、印度现代英语文学。

  李美敏 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印度语言文学、电影学和女性问题。

  蔡晶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印度宗教、心理文化学。

  王春景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印度文学、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

  陈振旺 深圳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中印艺术学,敦煌佛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