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学术沙龙

第四届华夏文字节在西华大学举行

 日期:2022-04-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 通讯员 张雪萍)2022年4月20日,适逢“谷雨”,为了传承文化传统、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第四届华夏文字节西华大学专场活动在西华大学举行。此次活动以“山川万象·24节气”为主题,在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的指导下,由西华大学与安阳师范学院、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甲骨文明世界文化之旅研究院共同主办。与会人员一起穿越历史,重温文明演进历程,回溯文字起源,共探甲骨文中蕴涵的生命意象。

  

  活动现场。西华大学/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印尼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潘范妮在线参加活动,西华大学原副校长朱晋蜀,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作为主讲嘉宾受邀参加现场活动。西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及各学院师生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了活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4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在国际气象界有专家将24节气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24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介绍,西华大学地处天府胜地扬雄故里,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此次承仰上古文脉,毅然接过第四届华夏文字节的大旗。

  王震中代表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对第四届华夏文字节的隆重开幕表示祝贺,并介绍了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把谷雨作为华夏文字节主题的缘由。他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其中重要的载体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字,它深具中华文化基因特征,值得中华儿女骄傲。从符号到文字的起源过程中,虽然中国考古发现的遗址很多,但是已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只有甲骨文,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和文明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中国殷商文化学会致力于华夏文字节活动的开展,是因为以甲骨文为龙头到华夏文字节是一颗硕大的智慧果,它可促进人们对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字和东方智慧的学习与吸收。

  

  活动现场。西华大学/供图

  在朱晋蜀带领下,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第四届华夏文字节特辑影片——“隐藏在陶寺立柱中的24节气”。朱晋蜀现场讲解了春夏秋冬四个甲骨文的含义及演变,并对自己制作的陶寺24节气影片作了相关说明。活动现场播放了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攀用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六种字体书写“春夏秋冬”四个字的过程。在徐攀指导下,4名同学身着汉服,用甲骨文学写“春夏秋冬”四个字,现场学生朗诵了唐代诗人元稹的古诗《二十四节气》。

  文化自信根植内心

  谭继和作题为“与君约略说节气”的学术报告,主要从“中国农历是中国古代农学的一大独特创造”“24节气的文化内涵中国民俗”“24节气的民族精神龙文化”“乡村文脉、根回乡村:24节气融入当下”四个方面作了深入的介绍和分析。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潘殊闲作了点评,他表示,华夏文字是中华民族思维的结果,中国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蕴含着古圣先贤的智慧,是鲜明的文化活化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以24节气为代表的中国节庆、节俗、节礼、节事文化又是天地人三才融合思维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即便是在今天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民族智慧依然带给我们绵长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