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学术沙龙

跨学科研究晚明思潮

 日期:2021-04-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4月24—25日,晚明思潮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扬州文化书院青年学者论坛在扬州市鉴真图书馆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外交流研究、经史哲学研究、人文科技研究、文学艺术研究等展开深入研讨。 

  晚明是新变的时代。一方面受到多元文化的洗礼,东西方文明之间、东亚文明内部酝酿着新的格局;另一方面,知识的民间化推波助澜的调出了现代中国的思想底色。跨入21世纪,关于晚明的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有不断的深入,但现代学术破碎的知识凸显“真”的价值,边缘了“美”“善”的引导,人文研究失去了整合知识实践的力量。为此,与会青年学者突破学科壁垒,在专业的基础上横向贯通、思考“大问题”,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寻求共识,充分消化新世纪研究成果,尝试对晚明思潮形成有生命力的共识。 

  鉴真图书馆妙圆法师在欢迎辞中表示,星云大师主张“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此次会议在鉴真图书馆的召开也呼应了这一理念。也希望鉴真图书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能一直延续下去,期待第三届、第四届扬州文化书院青年学者论坛能探讨更多元的主题,铺垫鉴真图书馆这片学术研究的沃土。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吴光在会上谈到了他求学和治学的经历。他在很困难的时期,主持了完成《黄宗羲全集》《王阳明全集》《刘宗周全集》《马一浮全集》,并以此告诫青年学者,现在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大好时期,申报课题的条件比以前好很多,所以希望青年学者能遵从王阳明对弟子的四条要求: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能在青年时期钻研进去,克服种种困难,这样才会在中年时期有所成就。也希望青年学者能立志发展学术,至少在某一个方面能够超越前人。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程恭让从中国思想史发展、交叉学科研究、人间佛教与传统佛教的差异等方面谈了他对会议的几点感想。他表示,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先秦、魏晋、晚明和近现代几个时间段是很特殊的。这几个时期都是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这几段时期,旧体制崩溃,新体制还未建立;旧思想还未退出历史舞台,新思想已经开始出现。例如,晚明这一段非常复杂,相关研究还有很多突破的可能。他提出,此次会议是跨学科的,这与晚明时期各种文化传统相互交叉是吻合的。“我们的文化是儒释道交融的,所以学者也应有这样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知识和思想。也希望青年学者能在知识和思想上加以贯通,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叉研究,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来的样态。”他说。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教授吴锋介绍了扬州大学哲学系概况,并谈到,青年有无限的可能,是未来的希望。青年有无限的可能,是因为青年时期会遇到各种的紧张和矛盾。晚明时期的中国社会和思想界亦如青年一样,有着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发展状况,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在这一时期,虽然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出现了农产品商业化的趋势,全国市场初步形成,还向世界发展,海外贸易有所发展。在思想界,心学取得了发展,泰州学派出现,他们高举反传统的旗帜,提倡人性的自由,行为的解放等。这样的历史和思想吸引了一批海内外的学者把这个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如梁启超先生的《学术概论》和《三百年学术史》,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等都有相关描述。今天我们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研讨晚明的思想、思潮,在当今社会应该是很有价值的。他希望与会学者能探究近代思想产生之初的社会思潮,产生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开幕式后,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逊以“‘晚明’的出场”为题谈到他对于“何以是晚明,何时是晚明”的看法。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陈士银围绕“共生与超越: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的儒家文化观”发言。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士颖针对“黄宗羲、黄宗炎易学研究综论”发表了看法。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柏英杰分析了《桃花扇》李香君形象。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张宏敏围绕“阮元与浙学”这一议题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邓刚以“自得与自然——从精神浙学考察陈白沙之学的境界工夫”为题发言。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柳宏、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嘉川分别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 

  4月24日下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陈媛以“刘宗周的小学论”为题发言。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郭小军以“体用有无视域中的阳明四句教及衍化”为题发言。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赖岳山谈到了他对阳明学的“本体”与“工夫”的理解。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孙国柱围绕“郑思肖在明清之际‘逃禅’群体中的回响”谈了他的观点。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刘奉祯提到了《西游记》的思想总之与宗派归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李海涛围绕“山海禅:朝鲜朝佛教的境遇与理论倾向”发言。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王若曦谈到他对《五部六册》“无为”概念诠释。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陶金论述了黄檗宗东传与中日佛学对话的文化影响力。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谈到崇祯宫廷信仰变迁及其影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樊沁永围绕“澹归《四书》诠解述评”发言。程恭让和柳宏分别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 

  4月25日上午,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教授杜锋以王船山《周易·小畜》为视角考察了肝藏体阴用阳考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讲师冯前林谈到了刘蕺山的儒佛之辨。王林伟围绕“迷捂转依之门:论王船山对法相唯识学的抉择”发言。北京科技大学科学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晋世翔围绕“利玛窦西方记忆艺术中意象与象的相遇”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杨小婷以黄宗羲、王徵、王夫之为中心考察和反思了“明末清初儒耶制恶机制碰撞下的三种路向。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黄志鹏围绕“晚明灵魂论汉译在朝鲜的早期回应:以星湖李瀷及其门人为例”进行发言。程恭让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旭东分别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 

  与会学者表示,文学、史学对晚明时期中外交流研究、经史哲学研究、人文科技研究、文学艺术研究等方面的探讨是相通的。跨学科的视野将对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大有裨益。 

  会议由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扬州大学儒学经典诠释与域外传播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徐梵澄研究中心(筹)主办。 

 

晚明思潮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扬州文化书院青年学者论坛现场 

 

晚明思潮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扬州文化书院青年学者论坛现场 

 

晚明思潮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扬州文化书院青年学者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