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学术沙龙

“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挂牌暨“深圳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校园传承研究”学术沙龙简述

 日期:2012-10-18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挂牌暨“深圳市国家级

‘非遗’项目校园传承研究”学术沙龙简述

 5月30日下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挂牌暨“深圳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校园传承研究”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院、深圳市盐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和师生参会,围绕深圳市“非遗”项目的现状、发展以及校园传承与保护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非遗”进校园

今年3月,深职院经济学院与盐田区非遗保护办合作,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建立了“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基地”,旨在通过师生的文化志愿活动与“非遗”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为广大师生建立更加广阔的学习研究、交流展演、志愿服务等多层面的活动和交流平台,让年轻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接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随后两个月,在70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观球老人的亲自指导下,深职院学生开始了“沙头角鱼灯舞”学习、排练和表演。“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在深职院正式挂牌,则标志着“非遗”校园传承活动的进一步深化。

深职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学院举行“非遗”进校园活动,符合深圳建设“志愿者之城”、“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也契合深职院建设“志愿者之校”、“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深职院创办“志愿者之校”,就是要树立以文化人、经世济用、专兼结合的开放式办学理念,把人才的素养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把校内专业优势与外校专家相结合。“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并通过志愿活动形式向师生们宣扬“利他行为”。目前学校正着手成立文化振兴研究院,希望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吸收更多文化理念,让师生参与到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活动中去,在文化领域打造一个全国知名品牌的高职院校。

 “非遗”传承需要“文化自觉”意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秦序教授认为,要保护“非遗”,首先要做到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前阶段“非遗”工作的重点是‘申遗’,但在现阶段,传承和保护的质量才是重点,这也是“非遗”的工作核心。保护和传承“非遗”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所有人参与的大事,需要大家转变文化价值观,更好的认识“非遗”的重要性。在工作时,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要能配得上“非遗”文化水平。第二、保护“非遗”,是长远文化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工艺、技术类的保护,更要传承“非遗”的艺术价值,因为艺术更具共性和感染力,最具有多样性,可让人类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第三、他强调保护“非遗”,需要文化的自觉性,要培养一种感情,一种对文化的感恩和敬畏,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才能更好的传承“非遗”的精髓。

探索“广州—深圳—东莞—香港”一体传承模式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提出,目前保护“非遗”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所依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鱼灯舞“是基于海洋文化而产生的,目前沙头角的居民基本已经上岸生活,很多方面已经现代化了。第二是新的技术、新的手段的产生,技术的革新使得以前传统的手工艺术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第三是新一代成长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在渐退。第四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很难有大量的时间来研究传统文化。对于此,我们在开展“非遗”保护时,要对“非遗”进行分类,要区分“活”的文化与“物质”文化,对于一些手工艺类的“物质”文化可以进驻博物馆,我们更要传承的是“活”的文化。第一、进行公共的教育,让大家了解深圳的本土文化。第二、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增强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第三、要激发学生的相关素养,有选择的传承已有的文化剧本,并结合现代的意义进行新的创作,以创新的方式来演绎传统文化。第四、我们在进行“非遗”保护时,可以以此次鱼灯舞为契机,逐渐探索“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的一体模式。

 “非遗”进课堂,深化“活态”传承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认为,一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独有精神面貌的活记忆。“非遗”保护,传承人是关键。传承人就是历史的“活化石”,因此要广泛开展传承活动,不断培养后继人才。他表示,近几年陆续有“非遗”项目进校园,不仅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还举办学术与理论研讨,更可以探索“非遗”进课堂,将相关理论知识编入教材,相关技艺直接进入文体艺术课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活态”传承。

“非遗”传承需要全方位开展

深圳市盐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霄认为,“非遗”的保护需要依据全社会关注,全方位开展,第一、首先学习“非遗”文化的相关技能,以鱼灯舞为例,可以开展鱼灯编扎培训及比赛,不但传承表演技艺,也要将制作工艺很好的传承下去。第二、开展科学保护的方法研究,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第三、在青少年聚集的学校开展 “非遗”保护的行动时,政府及相关单位要进行有效的推动,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帮助,通过活动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深职院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建立“校馆合作” 模式就是文化自觉的行动,需要继续探索和深化。

“非遗”资源尚待深度挖掘

深圳市盐田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邓小伟收集、整理、研究“鱼灯舞”有二十余年,她看了学生的表演后表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使他深受感动,但现在的表演只是半成品,“非遗”有非常丰富的、优秀的内涵,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使得更多的传统文化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

(深职院经济学院供稿)

 

 

       附件:“非遗”校园传承学术沙龙简述(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