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学术沙龙

深圳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之六十九: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在探索中办出特色

 日期:2009-02-25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2009年1月10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主办,深圳特区报社协办,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组委会办公室、中国文化报深圳记者站承办“创新中的文化大讲堂”学术沙龙在深圳银湖举行。

沙龙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主持。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就大讲堂的源起、基本做法和综合效益向大家作了介绍。来自国家文化部、广东省委宣传部相关部门、部分高校、香港《文汇报》的嘉宾及主承办方和市民代表30余人齐聚一堂,就大讲堂如何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在探索中办出特色,藉此更好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进行了座谈。

影响 要想让孩子成长,就让他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自2007年开通之后,大大方便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大讲堂因此被打造成为永不落幕的大讲堂。“网站访问人数现已达到150万人次,仅陈玉琴20讲的网络讲座视频已经达到了84670人次。”网站负责人乐志强在沙龙发言时介绍。

著名词作家、《春天的故事》、《走进大讲堂》词作者 蒋开儒 先生一生酷爱讲演。自2006年8月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讲演之后,他的讲演之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学生,并且在认真地向更多的名家靠近。他创作的《走进大讲堂》实际上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蒋开儒感慨不已:“我希望大讲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不仅做忠实的听众,还要勇敢地走上讲台。”

来自华中师大的 刘兴林 教授以亲历者的身份畅谈了大讲堂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他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是了解深圳的一个很好的文化窗口。相比央视的百家讲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具有自己的优势。”刘兴林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充分发挥了各位学者的特长,而且不对他们做任何的“修理”。这也是大讲堂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深圳中学学生李焘说,大讲堂的重要作用就是与学院相促进、相互补,它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用全新的思维看待世界。大讲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术探讨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听了专家的观点,他们的行为会更加成熟、沉稳和理性。“在西方要想让孩子成才,一般都让他们走进教堂,接受基督文化的熏陶。而在深圳,要想让孩子成长,就让他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李焘的母亲卫二莲补充说。

意义 一个卓有成效的先进文化共享模式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世丕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卓有成效的先进文化共享模式”为题,就大讲堂举办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刻解读。徐世丕认为,因为大讲堂的成功开办,深圳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文化共享模式,打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创新品牌,搭建了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找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建设的抓手,完成了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创举。

徐世丕说,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指公民的文化人权,具体包括文化共享权,文化参与权,文化创造权,文化传播权和文化表达权。作为公民文化共享的实现形式,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体现了平民性、公益性,突出了选题的广泛性和文化内涵的普适性,无疑是公民文化共享的成功创举。

城市的竞争力由经济力、政治力和文化力构成。徐世丕认为,经济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政治力是城市发展的结构性要素,而文化力是城市发展的综合性要素。深圳文化大讲堂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亲民的、变化的选题设计。大讲堂之所以是高品位的,在于它弥补了当今精神文化退步和主流文化边缘化所造成的不足。以打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增强讲座的扩散效应、提高选题与民众精神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度,应该是市民文化大讲堂继续努力和保持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

“什么是先进文化?我觉得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讲座内容,应该都是先进文化。”徐世丕说,先进文化是执政党的文化诉求和国家发展目标,只要和人民的利益相关,就应该是先进文化。所以大讲堂搭建的是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从选题策划、主讲的推荐、组织形式、经费来源,到传播方式、成果交流、放大效应等各个环节,都处理得周密、细致,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当中。它的八大基本特色:即大众选题、讲座高端、择时精细、听讲免费、同步交流、多媒体传播、承办落实、效益明显构成了大讲堂创新的品牌。“能够找到文化建设有效的抓手,而且长期抓下去,并形成有效的制度运作,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确难能可贵!”徐世丕坦承,建设现代化的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素之一,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无疑完成了这样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创举。

启示 市民文化大讲堂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波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举办,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深圳的文化大讲堂对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有所教益,其示范作用,会让我们通过大讲堂的实践,学习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广东省委宣传部调研室副主任王永福在发言中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有三条可资借鉴的创新举措。一是理念的创新,就是要让深圳因为读书而成为受人尊重的城市的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彰显了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崇尚,实现的是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对城市精神的培育;二是内容的创新,包括立意的时代性、选题的社会性、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的立体性;三是它的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和市民参与两个方面。

王永福说,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文化实践是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最好诠释。他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做法和成功,不仅走出了一条服务大众讲文化、推动发展兴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子,更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理念的大胆创新,对文化责任的忠实履行、对文化立市的自觉实践。

“文化走出象牙塔的方式很多,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就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模式。”珠海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张献彬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能够面向广大市民,扣准以人为本的核心,可以说找准了今后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

张献彬说:“享受文化产品也是一种消费,如果有更多的市民、群众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消费,也就达到了举办大讲堂的初衷。”政府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是办好大讲堂的重要保障。

希望立足特区优势,不断拓展创新

谈到大讲堂的内容拓展,刘兴林、刘波等嘉宾希望,为了让大讲堂更加贴近市民需求,可以再增添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如青少年教育、西方文化、金融理财、国际形势等等。

座谈中,针对当前的“讲堂热”,张献彬提出,一个讲座究竟能不能承载那么多的需求?我们要客观判断。如果把讲堂的使命定得很高、想得很宽,最后又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就事倍功半了。就此,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建议,如果从自身的文化品牌和本土建设的目标来讲,可以对本土的文化资源、文化力量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提升。他说,深圳本土的很多东西,包括学者群体、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话题,都有发掘的空间。

香港《文汇报》社长助理王陶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大讲堂还是要立足于深圳,一方面立足于本地的文化教育的普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立足于深圳的特区优势,开拓国际视野,增加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王陶认为,深圳的大讲堂不应该变成一个经济论坛或城市论坛,它应该走自己的文化路线,致力于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的对接,这是今后应该坚持的方向。他同时建议,适逢国家公布的珠三角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深圳所处的位置,它应该在公民的文化教育、普及、素质提升方面更好地利用未来十多年的时间,并在语言、发行、宣传、推广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在创新当中拓展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是一个城市的魂,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正是因为文化的浇灌,才充满了今天的精、气、神。”王永福在自己的发言中引用了朱熹的一首诗送给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也以此祝愿深圳乃至中国文化建设的美好明天!(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