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育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影响力研究报告》课题成果简介
日期:2011-07-11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深圳教育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影响力
研究报告》课题成果简介
徐平利
一、简要介绍
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问题的理论研究也繁荣起来,如城市营销理论、经营城市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数字城市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理论等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何种城市理论,在城市人文精神对于城市发展意义的探讨中都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态度。城市人文精神和市民素质密不可分,而市民素质的提升与城市教育发展密不可分。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点,把多种文化因素进行整合,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中构建城市人文精神。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市问题理论研究成果而言,很少有关于教育对城市人文精神影响力的研究;反过来,就目前我国教育学视阈中的城市问题,特别是教育学视阈中城市人文精神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也不多。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从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分析深圳教育与文化发展战略的相关性,从依附论的视角看教育欲望如何影响城市人文精神,在城市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在有意识地建立现代化城市的教育创新体系中具有实践意义;在深圳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教育既不能是依附者的角色,也不能是城市化教育的话语霸权者角色,深圳教育的独立价值和创新精神对于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圳教育如何基于深圳人文精神的建构而自主创新等内容,可以为深圳教育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精神及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分析;深圳城市的人文精神及其形成;深圳教育三十年的成就与缺失;深圳教育与城市人文精神的相关性分析;深圳教育发展的战略抉择及其对城市人文精神形成影响的策略研究。
二、人文精神及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城市人文精神的历史积淀
“自由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伴而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精神体现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自由观念和世俗精神。17世纪的大哲学家洛克分析了人文精神的三个观念,即“人本观念”、“个人观念”和“自由观念”。洛克认为,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城市自由的意义在于,自由民是属于自己的,而不属
20世纪初期,科学理性主义思想被用于城市规划当中。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现代城市功能分区原则,这种原则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从古典的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这种功能主义分区原则又使城市规划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而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越来越强调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辩证联系的,科学精神是强调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人文精神则强调高尚、善良和美德,两者并不绝对排斥,人文与科学精神相互补充和渗透。
2、人文精神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核
城市人文精神的根本是“爱”,它把对人的抽象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转化为具体的、实在的关怀,把人的个体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城市人文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是城市市民共同的人生价值、共有的精神财富,也是城市创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我们可以给任何城市帖上一个标签,而那都是外部的,外部是绚丽多彩的表象世界,我们可以给外部确定科学理性的概念定义,但是我们不能在外部世界找到幸福的感觉。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否浓郁,需要观察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有没有幸福感。城市幸福感需要向内寻求,而这种寻求的观察点应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和使用。城市是人类的群居地,人类需要聚集在一起形成力量以对抗自然力的巨大恐惧。
3、深圳城市的人文精神
首先,一个城市成功的最重要标志就在于它是否已经为市民提供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现实。调查显示,深圳人务实上进、工作投入、渴求创富,不讳言自己追求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享受。其次,城市人文精神应当体现“内心自由”,深圳人的心态失之于浮躁,浮躁是物质欲望太重的表现,虽易于开拓创新,但也易于产生形式主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第三,强调城市人文精神的外在自然,意即一个人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四,强调民主法治的人文精神,即深圳要建立民主法治的市民社会,全体市民都有干预社会事务的条件和机会,明哲保身、沉默驯服、冷漠圆滑、怯懦猥琐的精神现象在深圳越来越少。
三、深圳教育发展及其人文追求
1、深圳教育30年发展的特点
深圳经济30年高速发展,深圳教育亦随之高速前进。就现行的教育评价指标来说,深圳教育30年的成就不输于国内其他任何城市。但是,我们总是很难用一个恰切的词语来概括深圳教育的精神特征。十年前,很多人评价深圳是“文化沙漠”(近些年来,以“读书月”、“文博会”为标识的深圳文化进军全国,“沙漠”似乎已经变为“绿洲”),那么,深圳教育为消除“沙漠”铺就了多少“绿洲”呢?总体而言,深圳教育并非激活深圳文化的生力军。比如,深圳人对公办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最为自豪,但是,我们发现深圳基础教育缺少“自我”,全是他省教育痼疾的复制品。如果把深圳教育走过的30年历程比作一条曲线的话,它呈现了一个从“开放的线”逐渐变为“封闭的园”的演化过程。我们将之分作三个十年进行判断,每个十年用一组词来描述其特征:第一个十年是“赶、闯”;第二个十年是“快、齐、喊”;第三个十年则是“高、大、全”。
2、深圳教育发展主要成就
第一,学校数量呈加速度扩增,基本应对了人口膨胀的人学要求。30年来,深圳学校数量呈加速度扩增,增长的数量基本上应对了人口膨胀对入学的要求。第二,政府大力投入教育经费,办学条件为全国一流。为了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深圳在现代化教学设备上进行了大投资。1992年,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进入深圳的中小学,“三机一幕”进课堂升级为“五机一幕”,即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和玻璃珠幕进课堂。深圳每建一所新的学校,都在外观设计和建设投入上高于前一所。对于寄宿制高中,深圳更是高投入、高规格。第三,教师专业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学生高考和竞赛成绩名列前茅。近些年来,深圳考生的高考成绩稳居广东省首位;全省“高考状元”也常常“花落深圳”;2009年,高分段的人数比例、一本二本上线率全部名列广东省第一。在竞赛方面,深圳全市中小学生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奖1019项,其中国际比赛76项(金牌17枚),获奖层次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第四,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化程度较高。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形成了庞大的培训市场和较为完备的成人教育体系。据统计,截止2009年,深圳市面向社会招生的成人培训机构达到了500多家,开设各类培训项目达到500多个种类。2009年,全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学员超过300万人次。建设学习型城市,社区学院是成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截止2008年,深圳建立市一级企业社区学院4所,区一级社区学院5所,街道社区学院38所,社区学校和社区工作站共575个。
3、深圳教育缺乏人文精神追求
毫无疑问,深圳教育在30年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这些成绩是这个城市理性主义的胜利,主要表现在建校规模、硬件投入和高考成绩上面,而在“人”的自然、自由成长上面缺乏关怀。换言之,深圳教育缺乏人文精神。
教育的发展应具有前瞻性,但是,受制于深圳可以借“外脑”来发展经济的战略思维定势的影响,深圳教育在创新发展上一直不被重视。正因如此,深圳人可以享受到物质丰盈的教育生活,但是无法享受到内心自由和外在自然的教育精神。深圳教育放弃了独立自主的道路,着急地去追赶别人,就使得深圳教育显得不自然。缺乏自己的人不自然,缺乏特色的城市也不自然。
四、深圳教育影响城市人文精神的因素分析
1、深圳“文人”及其教育学意义
十多年前,
专家受人尊敬,知识分子受人尊敬,“文人们”受人尊敬,所有这些尊敬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因此,在一个城市里生活,“文人们”(无论我们称之为专家还是知识分子)首先需要自重,需要挣脱训练的围城,他们应当是城市自由精神的守望者。
2、深圳公共意见和城市人文的平等性
城市是追寻美好生活的众人聚集,“众人”包括愿意来城市追寻美好生活的所有人。芒福德把城市比作剧场,每个人都有权利扮演角色并在剧场演出,戏剧是否精彩与表演角色的多样性和自由度有关。在城市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利益,而个人利益最大化过程就是市民社会的整合过程。
改革开放30周年,深圳市政府推出了“公民社会,共同成长”的口号,这是深圳在“经济特区”道路上的及时转身,应当鼓掌。“公民社会,共同成长”的口号提得很朴实,所谓城市美好生活就是市民文明共处的生活。这里,深圳市政府没有提“市民社会”而提“公民社会”,似乎是要表明深圳包容每一个人的开放态度。深圳社会的公共意见表达始终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很多有识之士来到深圳,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事业梦想。他们有些人保持着民间精英的姿态,睁大眼睛观察城市民众的生活;也有些人愿意在“沉默的大多数”中间站出来争取公民社会应有的个人权益。
3、深圳表情和城市人文的自然性
市民社会是一个讲究规则的“陌生人社会”,但是深圳社会的规则性不强,人的陌生表情倒是很浓。在一个物质功利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亲情淡薄,这种气氛让人心理悲凉。不仅如此,深圳人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好脾气的人自然就少,每个人都可能是颗定时炸弹,因为压抑者总要有释放口、焦虑者总要有异样的举动。在这个意义上,深圳“外伤型”表情必然也不少。在职场里,早晨你刚进办公室门,就会遇到一个难看的脸色或者不顺心的叫骂,当然你的心情肯定不好,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突然爆发。
在深圳的学校里有严重的“表情暴力”。在学校,学生就像是被教师绑架的人质,教师每天高举着应试训练的钢鞭喊叫着:“多做题!考高分!”学生家长积极配合着教师的各种要求,严令孩子说只有听老师话才有安全。教师也是被物质功利主义和权力中心主义教育制度绑架的人质。教师们是上级领导的奴才,也是学生考试成绩的奴才。教师不得不以训练者的威严表情出现,他们必须把学生训练成“别给我惹事”的绵羊。
五、强化人文精神:深圳教育变革的基本取向
1、以全球视野监理深圳教育“高地”
“从全球角度思考问题,从地区角度采取行动。”这是一种胸襟开阔而又独立自主的做事方式。深圳的很多企业用这种观念做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深圳也必须有这种心态,即要以全球的视野去思考深圳教育,然后站在一个高地上采取具体行动。深圳在教育硬件上的投入不小,一些学校的物质条件即使发达的美国学校也无法相比,应当说,深圳的教育硬件装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了,但是以全球视野建立深圳教育高地的根本意义在于,深圳教育应当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视野,从考试、升学、就业的圈子里跳出来,把教育建立在人类美好生存的深层价值上。
深圳教育如今应当担负起责任,用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创造生活审美境界的人才。深圳教育的目标不能是实用工具,也不能停留于科学理性,而是要有一种生活审美境界,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审视“实用”和“科学”。
2、清洁深圳教育环境,营造“本真教育”氛围
深圳社会属于那种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多社会文化元素并存的结构体,因此,深圳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是多元的。事实上,信息社会的文化特征就是多元文化关怀。深圳应该弘扬信息社会的文化,而不是回过头去,折腾工业社会的文化。工业社会需要的是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对人的最高要求是单面的、机械的。所以,世界工业革命以来,教育的辉煌成果就是通过灌输-死记、考试-毕业这条线快速培养出大量的劳动力。如果这种工业化教育模式走到极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人格都将扭曲。
“本真教育”就是教育的本真追求,就是让我们的教育恢复到其本来面目——自然的、生活的和愉快的。教育是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里组织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具体说,就是要在深圳建构“自然、仁爱、创新”的教育哲学。
3、建构自然、仁爱、创新的深圳教育哲学
自然教育哲学提倡开放教育、多元化教育、快乐教育。教育要顺自然、合规律,回归其本意,否则就会异化在人类自认为合情合理又合法的行为中。顺自然则生仁爱,有仁爱必顺自然。仁爱的教育哲学提倡人本教育、自主教育和人格教育。基于深圳人文精神的第三门教育哲学是“创新教育哲学”。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正是邓小平同志创新思想的体现。深圳只有牢牢建构创新教育哲学,并在创新实验上大做文章,才能真正做到“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建构自然、仁爱、创新的教育哲学不可浮躁,不可走形式,它深圳需要去浮躁之气,浮躁之气源于名利心和政绩欲;它需要去形式主义和繁文缛节,这两者和浮躁之气相伴而生。建构自然、仁爱、创新的教育哲学需要勤劳、聪明、团结和相互欣赏的市民,需要不惧挫折的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需要以先进制度作基石的坚不可摧的城市文化底蕴,需要用未来的头脑思考当下问题的战略意识和马上行动的教育革命。
4、弘扬教育人文精神,建设深圳学习化社会
弘扬教育人文精神,建设深圳学习化社会,应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形成全覆盖的育人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要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良好舆论氛围。政府部门要制定科学的用人标准,完善行业、职业准入资格制度,引导企事业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社会化评价体系。
国务院出台《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应抓住机会,设立社区教育改革实验区,改革深圳教育体制,如实行校长民主选举,由教师选举校长,两年任期,最多只能任两届;再如增加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取消深圳所有的重点中学,多发展“普通高中”,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相结合的示范基地等等。
5、培育深圳公平竞争的教育市场
建立公开的、客观公正的多元化评价机构,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政府推动改革的决心。深圳的民间教育资本市场已经基本成熟,深圳人参与决策的心理和争取权益的意识也具有厚实的基础,关键在于政府当局如何进行宏观调控,是否舍得既得利益。(2)社会舆论的向度。深圳需要开展一场全市性的“深圳教育改革全民大讨论”,广开言路,寻找深圳教育发展的“金点子”, 以使舆论能够了解教育系统的状况和该系统对社会其它部门产生的影响。(3)教育研究机构及其专家的独立性。深圳的教育研究比较薄弱,往往乘凉于其他大城市教育研究的树阴之下。深圳需要建立教育研究的独立性评估体系,切实做好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并对评价过程提供指导。(4)多种多样的民间教育社团组织和有思想的教育行动家。一个城市的教育市场是否有活力,其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看这个城市的民间教育社团的数量及其活跃性;数量庞大而且活跃的民间教育社团能够产生大量有思想的教育行动家,这些教育行动家正是推动教育变革的中坚力量。
课题基本信息
|
|
课题立项名称 :
|
深圳教育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影响力研究
|
最终成果名称 :
|
深圳教育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影响力研究报告
|
课题成果形式 :
|
研究报告+论文
|
课题负责人姓名:
|
徐平利
|
工 作 单 位: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课题组成员姓名:
|
胡野秋、邓秋霖、黄建海、李亚军、刘伟、李均、李津逵
|
课题立项时间 :
|
2007年6月
|
课题结项时间 :
|
2011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