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生产服务业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日期:2011-08-19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深圳生产服务业研究》
课题成果简介
窦志铭
一、问题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远远超过一般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在发生变化,具有现代经济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异军突起,引人注目。同时,伴随着工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其为制造业提供的服务投入数量、质量和方式,代表着制造业的现代化程度。
深圳2006年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8815美元,具备了从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社会转变的条件。进入了产业调整的战略转换期。2007年1月,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深圳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深圳已有产业基础和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潜在、比较优势,确定了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才行业等八个重点发展领域,努力促进深圳市高端服务业在融入世界、服务全国、辐射区域中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50%,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2.1个百分点。到2009年,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2%,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6.5个百分点。深圳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深圳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从国家发展层面提出了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等“一区四市”的定位。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而出台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打造高端化为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态势及其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对其他产业具有强大的外部溢出效应,在产业转型中扮演着“催化剂”和知识中介的重要作用,使得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一个城市或区域强大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深圳提出要大力发展的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专门专业、总部经济等高端化为方向的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其重中之重。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辅以生产性服务业。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深圳已初步实现了从初级传统加工产业为主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转变,深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深圳和珠三角制造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很强的支撑。
如何促进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深圳和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特性与发展趋势;(二) 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三)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四)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比较研究;(五)加快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特性与发展趋势
1.生产服务业的概念与范围
生产性服务又称为生产者服务,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而后经由Browning和Singelmann(1975)的发展而得到深化。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生产服务业的界定,本课题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它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上、中、下游的全过程中。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即生产性服务的外延,总体看来按照演变进程和在产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两类:传统生产服务业和现代新兴的生产服务业。传统生产服务业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Financing,Insurance,Real Estate and Business Service,FIRE),以及物流、进出口贸易服务,这类服务部门企业规模一般较大,是已经独立于制造业的产业服务,从事的工作较常规,劳动生产率高,可以实现标准化,主要以资本、技术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充当“资本的中间人”(brokers of capital)。现代新兴的生产服务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APS)包括研发、设计、技术咨询、会计、法律、工程和建筑服务、广告、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Business Services),这类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大多从制造业中分化出来,多数是对商业活动的抽象分析,定制化程度高,服务难以实现标准化,以知识要素投入生产过程,表现为人力资本密集型,充当“知识的中间人”(brokers of knowledge)。大多数生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其判断标准主要是根据其内涵,即某一行业如果提供的服务满足的是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则该行业就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2.生产性服务特性与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首先具有服务产品的四个一般性特性,即服务的无形性、易逝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和异质性。同时,生产性服务还具有不同于消费性服务、公共服务等其他类服务的显著特点。根据学者李金勇的观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性、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作为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传送体、外部化趋势、一种基本经济活动、布局呈现集中分布态势等6个方面的特性。其中中间投入性是生产性服务业最显著的特征。
作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虽不直接参与产品和其他服务的生产和转化过程,但却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其作用表现为: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对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服务业发展专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1. 世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生产性服务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就有李冰开凿都江堰灌溉农田的农业科技服务、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咨询服务和设计运军粮用的木马车的科技服务、元朝为大客商开纸钞的金融服务等。但生产性服务作为一个行(产)业的出现,却是在工业革命以后。20世纪中期开始,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进入到现在的快速发展期。
2. 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的特点与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各发达国家基于本国劳动力、技术、资源、环境等条件,以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专业技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重点发展那些具有传统竞争优势或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的制造业,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2008年,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7%、69%和68%。而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地位日趋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与趋势,包括外包合作与网络化推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加速、新兴服务业态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战略联盟和产业联盟蓬勃发展、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日益深入、依托集群化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企业实现规模化全球化发展等。
3.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纵观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些成熟的经验供我国借鉴。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法制完善;(2)开放有序的市场制度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3)政府扶持政策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证;(4)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5)完备的基础设施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6)人力资源开发是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四、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1. 深圳服务业发展概况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凭借优惠政策和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2010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9510.91亿元,继续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自2008年起,深圳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战略性调整。其发展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第三产业总产值增长迅速,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增强;(2)第三产业绝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3)第三产业增长有效带动了就业扩张,但带动作用在逐渐弱化;(4)第三产业内部构成变化显著,形成了比较先进的服务业体系;(5)第三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较为突出.
2.深圳生产服务业发展概况
伴随着深圳工业的高速发展,深圳的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对深圳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深圳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快,经济规模总量大。2005年~2009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0.13%;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从61.39%、28.5%提高到68.94%、36.72%。生产性服务业对深圳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贡献巨大,行业结构不断优化。(3)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多,劳动生产率较高。2004年~2008年,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产业活动单位数都出现了较快增长。2008年末,深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产业活动单位数分别为55490个、71590个,分别比2004年末增长了69.07%、75.33%,占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和产业活动单位数的23.95%、21.93%。(4)生产性服务业吸引投资能力加强,投资增幅大。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从2000年的63.5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322.77亿元,占全市基本建设投资额比重从22.85%提高到38.99%,年均增长率达22.54%,比同期全市基本建设投资额年均增长率14.62%高出近8个百分点。(5)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较高,深港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深圳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和规模名列我国大中型城市前列,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持续上升。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已经成为深圳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加大了与香港合作的力度。
3.深圳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深圳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张,功能逐渐增强,结构在向高级化发展,对深圳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要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实现产业结构的“软化”,深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要三大问题亟待解决:(1)深圳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2)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平衡;(3)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够高。
五、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竞争力比较研究
从纵向发展来看,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结构不断优化,成就很大。但是,要进一步看清楚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和全国所处的水平、竞争力的高低,挖掘出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而采取出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扬长补短,实现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还需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横向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1.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的理论基础
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两大方面的理论:一是迈克尔·波特的服务业竞争理论。在其代表性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钻石体系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其中该书的第6章专门以“服务业与国家竞争优势”为题对服务业的国际化竞争问题进行了研究。二是区域(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研究相关理论。该研究领域主要基于六个维度展开:(1)基于区域财富创造能力的竞争力;(2)基于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竞争力;(3)基于经济实力的竞争力;(4)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竞争力;(5)基于产品提供能力的竞争力;(6)基于综合能力的竞争力。尽管上述研究的重点不同,但是有助于我们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内涵
在服务业竞争力内涵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服务业竞争力的八要素理论和服务业竞争力的四阶段理论。“八要素理论”认为,服务概念可分为四种结构要素(即传递系统、设施设计、地点和能力规划)和四个管理要素(即服务接触、质量、能力和需求的管理、信息),这八个要素体现了服务业的竞争力。[1]“四阶段理论”是根据企业在服务传递方面的竞争力将服务性企业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提供服务阶段、学徒阶段、取得显著竞争优势阶段、世界级服务传递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服务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3. 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结论
要评价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就需要确定一个比较竞争力的群体,建立一个度量标尺去测量评价该区域在竞争群体中的表现。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是一个涉及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效益及其发展基础等多方面的过程,采用单个或少数几个指标不足以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来反映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各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所处环境和发展趋势。
该评价体系应具备四大功能,即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描述的功能、度量的功能、比较的功能、预警的功能。构建应遵循五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可行性和可比性相结合原则、导向性原则。
作为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转换和发展趋势的经验性学说,配第——克拉克定理是以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程度。课题组参考和吸收了该定理的基本思想,将其应用于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水平评价中来,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类指标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指标作为竞争力水平的直接体现性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成长力、内部各行业发展水平与成长力、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等四个方面共26个指标,构建了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各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和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对比性与完整性,共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厦门、青岛、宁波、苏州、无锡、大连、佛山和深圳共14个城市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样本。
总体看来测评可以看出如下结论:(1)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良好的增长潜力与增长前景。(2)在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内部基础性行业的成长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水平等两个指标上处于落后位置。(3)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既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又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态势。
六、加快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已经过去的30年的卓越实践,铸就了深圳辉煌的成就,确立了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的地位,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功。但是,正如乐正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要正视深圳跨越式发展效应递减和优势递减(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优势、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空间优势、优秀人才的聚集优势)的现实,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力量和突破口。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深圳经济特区完成其所肩负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那么究竟如何发展深圳生产服务业必须做到“三个妥善处理、一个坚决改善、五个贯彻实施”。
1. 务必妥善处理好三大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与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之间的关系,这是在思考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时应当处理好的三个重大关系。其中,应坚持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重发展;基于制度创新,推进深圳与香港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深度发展;立足珠三角,辐射泛珠三角,寻找深圳生产性服务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产性服务这种特殊产品,无形要素主导着价值创造,具有经验品甚至信任品的典型特征。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市场制度和环境的敏感性较高,更需要有健全的市场制度和环境作保障。为此必须坚决改善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1)进一步深化全社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2)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3)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4)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5)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作用;(6)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制度。
3.贯彻实施加快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1)实施重点保证和全面提升相结合的行业发展政策
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影响面广、服务范围大、作用关键;现代物流业被广泛认为是继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早已被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再生动力和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给予了大力扶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深圳要一如既往地把这三大产业作为重点保证的产业,对它们的持续稳定发展给予政策上的强力支持,推动三大产业做优做强,强化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在重点保证三大支柱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全面提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要促进房地产业加快向作为满足商务办公和生产厂房等生产性需求的生产性服务行业转变。
(2)进一步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放宽管制、防止垄断、充分竞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二是要促进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3)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有效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商务成本
商务成本的高低是决定生产服务业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能否有效降低其成本,对于提升生产服务竞争力意义重大。为此,进一步健全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税负水平;有效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商务成本。
(4)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国内外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对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偏好更强。集聚发展,越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配置优化、结构升级和功能提升。因此,在继续发展好市中心商务区(CBD)、中部高新技术服务功能区,打造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增强其集聚扩散效应,使之成为深圳生产性服务业最集中、能级最强大、面向全球的集群中心的同时,要瞄准珠三角地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在深圳与相邻城市地带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挥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所具有的辐射作用。
(5)积极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推进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
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升级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我国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热点,部分跨国公司已将研发中心、地区总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向我国转移。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在积极创造条件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借此机遇提高本地区服务业的竞争力。深圳紧邻香港,珠三角是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深圳也已成为中国的一级核心地之一,深圳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深圳抢抓机遇,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在保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争取成为“世界办公室”。深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来深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深圳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信息通讯系统和数据传输网络,强化国际通用人才的培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创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软硬件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将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深圳。适应不断深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企业特别是服务企业“走出去”,加快我国银行、保险、物流、软件、研发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步伐,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是“十二五”期间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抉择。
课题基本信息
|
|
课题立项名称 :
|
深圳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
|
最终成果名称 :
|
深圳生产服务业研究
|
课题成果形式 :
|
研究报告
|
课题负责人姓名:
|
窦志铭
|
工 作 单 位: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课题组成员姓名:
|
宋彦军、杨叶飞、王汝志、邓志旺、赵艳俐
|
课题立项时间 :
|
2007年6
|
课题结项时间 :
|
2011年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