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深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政策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日期:2011-07-22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深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政策研究》

课题成果简介

郭万达

 

深圳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城市,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非常紧密,全球经济的任何波动都迅速传导到深圳,给深圳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2008年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深圳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依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达经济体的低就业、通胀的全球化、石油价格的跌荡起伏以及北非和中东局势的突变等,都是深圳经济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和各种外部冲击。因此,总结深圳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和借鉴其他经济体的成功案例,可以为深圳储备应对外部经济冲击时的应变措施,丰富应对手段,增强抗风险能力,有助于深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已有的国内外文献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分析以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主要着重在短期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政策上。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世界各国协同一致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观察世界上不同经济体,在相似的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下,有的受冲击很严重,复苏进程极为缓慢,甚至一蹶不振,有的表现出了很强的抗冲击能力,较快地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走上复苏的征途。这反应出除了短期政策外,还有长期因素的影响。

每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国家或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应对短期冲击可以通过短期政策来调整,比如货币政策和政府应用财税手段对企业进行补贴等;而应对长期影响和促进长期增长,则需要长期持续的政策引导,比如制度的调整和变革,产业的引导和促进,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创新活动的鼓励等。对于深圳这样一个城市经济体而言,在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总结研究增强抗击金融危机和其它外部冲击的“长期因素”就显得更有意义。有鉴于此,我们不仅研究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措施,还重点研究了什么样的长期政策和长期因素才能提高深圳抗击金融危机和其它外部冲击的能力。

本报告首先分析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深圳经济各方面的表现,认为: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深圳经济相比全国和其他兄弟城市受到的冲击更大,经济下滑的时间早、程度深,但复苏过程与全国及其他外向型沿海城市同步,并不落后。受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圳经济从2007年开始减速,2006年到2009年间,GDP增速累计下滑5.9个百分点,而全国及其他兄弟城市到2008年才开始受到影响,受影响的程度也较深圳小。2006年到2009年,GDP增速方面,全国累计下降3.5个百分点,上海是4.5个百分点,苏州是4个百分点,广州是3.4个百分点,北京是2.8个百分点,天津和重庆的GDP增速是提高的,2009年比2006年分别提高1.82.5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随着全国经济的回升,深圳、上海、广州和苏州等外向度较高的城市经济增速也开始回升。到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尚未全面结束时,深圳GDP增速基本回到2008年的水平。

在对照分析了深圳经济在97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后,本报告认为:深圳经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好于97亚洲金融危机,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提高。相比97亚洲金融危机,深圳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打击更严重:97亚洲金融危机时,深圳经济连续下滑三年,GDP增速降幅2.5个百分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深圳经济也是连续下降三年,GDP增速降幅5.9个百分点。三年后,深圳经济开始回升,回升进程相似:97亚洲金融危机后期,深圳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出现了“二次探底”,整体表现落后于全国和其他沿海外向型城市,而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深圳的回升时间与全国和其他沿海外向型城市同步,回升态势(截止2011年一季度)更加稳定。

本报告认为,深圳能够比较有效地抵抗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与深圳在三个方面进行长期的改进分不开,这是深圳抗击金融危机冲击的“长期因素”。

第一是持续投资于基础设施和产业。两次危机过程中,深圳的投资都明显扩大,投资增幅超过平常年份的一倍以上,持续时间长达两到三年。危机期间持续扩大投资明显稳定了深圳经济的运行,遏制了经济的深度下滑,成为危机期间深圳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可以说扩大投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是深圳抗击突发性、外部负面经济扰动,稳定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最有成效的应对举措。同时,这种持续的投资还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未来经济增长创造可能性。我们之所以没有把深圳扩大投资的行为当成“短期因素”,而是当成“长期因素”,是因为深圳扩大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领域,这是一个需要时间、需要持续进行的领域。此外,深圳扩大投资还加强了对产业进行投资,从长远来看,这些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构成了城市未来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构建了深圳可持续抗击外部冲击的基础。

第二是持续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深圳持续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催生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是实现深圳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因素。97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的第二年,深圳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22),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资助、建立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发展风险投资、鼓励科技创业、减免税收、优先采购等。明确把我市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这一政策极大的推动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了97亚洲金融危机后,深圳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为深圳带来了超过10年的稳定、快速增长。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深圳选择生物、新能源和互联网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09年,深圳瞄准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希望提升深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制订了生物、新能源和互联网产业的振兴规划,明确这三个产业为深圳今后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资金支持、鼓励创业、减免税收、保障产业用房用地、优先采购等政策,扶持和培育生物、新能源和互联网产业发展,计划扶持资金总规模是105亿元,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三个产业的产值总规模达到6500亿元,使深圳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互联网产业的领先地区、以及国家新能源的重要基地和低碳城市。在这一产业政策支持下,2010年,深圳向这三个产业中的694个项目提供了资金资助,极大的促进了这三个产业的发展。2010年,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总规模达到1480亿元,增速明显提高,分别达到24%17%29%,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6%。到2011年一季度,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分别实现增加值35.37亿元、315亿元和55.4亿元,增速均达到20%左右。同时,这三大产业中的创新资源、项目资源和企业向深圳集聚发展的趋势已经出现,有望成为未来深圳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是持续地扩大内需。持续地扩大内需,减轻外需萎缩带来的冲击,是深圳经济增强抵抗金融危机的基本因素。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海外需求大幅萎缩,深圳外贸自2007年就开始下滑,进出口增速到2009年降至负增长超过10%,对经济增长负贡献65%,比全国-40.6%的水平还要低得多,严重拖累了深圳经济的回升。持续地扩大内需,降低深圳经济对外需市场的依赖,就成为深圳抗击金融危机重要的因素之一。

深圳扩大内需,首先是稳定本地消费。深圳的消费市场与国内其他兄弟城市相比,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深圳的消费主体除了本地居民和国内消费者外,香港居民也是深圳消费市场的重要成员,所以深圳的消费不仅受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受香港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时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也非常敏感。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深圳商业零售领域受到的冲击非常大,但深圳服务领域的消费稳步增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零售领域的萎缩。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深圳的最终消费率一直稳定在38.6-39%之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稳定在36-39%之间。危机期间稳定消费,就是一种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另一方面是开拓国内的内需市场,2008年以来,深圳对内地贸易的货运量快速增长,货运的流量、流向和产品构成反映出深圳开拓内需市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8年以来,深圳内贸航空货运进出深圳机场的货物总量从2008年的36.84万吨升至200940.47万吨;深圳机场南航货运站进出港货物总量从2008年的11.45万吨升至200911.9万吨。据测算,2009年深圳机场内贸航空货运直接拉动深圳本地GDP662.6亿元(折合每万吨直接拉动GDP12.41亿元),对2009年深圳GDP总量的贡献率达到8%

从国际经验来看,比较成功的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经济体),都比较注重促进长期增长的制度和政策因素。本报告重点分析了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新加坡和美国的硅谷三个案例。

德国是一个需求饱和的发达工业国,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德国经济更加依赖出口。2003-2009年德国一直是世界货物出口的冠军,2004-2007年,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快速蔓延、不断加深的2008年,德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依然高达47.2%。因此,德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的打击尤其惨重,德国2009年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GDP同比下降5.3%。为了挽救国家的经济,德国政府跟随欧盟采取了非常规的救市措施以及经济振兴计划,主要有两项:其一是鼓励企业短时用工,而不是解雇人员,并帮助企业支付60%以上的工资和50%以上的社会保障费,以稳定居民消费。其二是给德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业以资助,补贴车主以旧换新,不仅刺激了国内需求,而且缓解了汽车产业的减员压力,稳定了德国经济。这两项短期措施的出发点都是稳定就业,目的是扩大和刺激总需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0年,德国GDP增长3.6%,成为欧美发达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本报告认为,德国能较快地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复苏,主要得益于德国在过去十年,持续地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首先,在经济结构方面,德国一直维护制造业的地位。德国的制造业产业占GDP20%以上。其次,德国的产品抓住了需求最旺盛的新兴市场国家,分享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增长。比如中国,5年前,中国是德国第10-12 名的出口国,而现在是德国的第三大出口国。第三,德国培育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德国在危机前的十年持续发展能源、新能源、生物能源、低碳经济、汽车制造、资源有效利用的机器制造等领域,这些新产业、新项目和新企业创造了相当多的新就业机会,减少了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失业。第四,德国政府支持企业创新,世界先进技术和高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同时,德国企业非常关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使得德国制造产品广泛出口世界各国。第五,德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生产效率极高,成本优势极突出。由于德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德国的单位工资成本(它反映劳动成本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1998-2008年中期几乎没有增长,而在荷兰、法国、波兰、西班牙和丹麦则增长了20%-35%。高素质的劳动力,稳定的单位工资成本创造了德国极高的成本优势。

新加坡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新加坡经济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进入衰退,全年经济增长率仅为1.1%,远远低于20077.8%的增长率。2009年第一、二、三季度经济分别为下滑11.5%、增长21.6%和增长14.9%,同比则分别为下滑9.4%、下滑3.2%和增长0.9%,经历了1965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但进入2010年以后,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时,新加坡就率先踏上了复苏的进程,而且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反弹。第一季度新加坡GDP增速为16.9%,第二季度为19.6%,第三季度为10.6%,全年增长14.7%,打破了1970年新加坡经济增长13.8%的历史纪录,达到40年来的新高。进入2011年,新加坡经济继续强劲增长,一季度增长8.%,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为%-%。新加坡不仅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经济修复能力,在97亚洲金融危机中也是如此。本报告认为,这与其四个方面的长期措施密切相关。首先,新加坡政府坚持财政收支盈余政策,不搞赤字预算。财政稳健盈余增强了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调控能力。第二,持续投资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加坡的投资环境,带动经济增长。本次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新加坡引进“世界赌王”金沙集团,投资54亿美元兴建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并如期在2009年底开业,同时开业的还有耗资44亿美元开发的新加坡圣淘沙环球影城,这些投资和项目带动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有助于新加坡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三,新加坡也一直致力于保持较为均衡的经济结构。不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3575)均衡,第三产业内部各类服务业的发展也非常均衡。新加坡产业结构中比重最高的是金融和商业服务业,占全部GDP的比重是30%,制造业排第二,占23%,商业占19%,交通和通讯业占11%,建筑业占9.4%。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定比例,把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5%确定为经济结构目标。新加坡国土有限,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但新加坡政府长期出资创造基本条件,引导制造业的投资和发展。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1996年比重超过5%的支柱产业有4个,占制造业总量为72.6%,到2009年比重超过5%的支柱产业有6个,占制造业总量比例上升为83.7%,特别是传统的电子产品制造由于产业转移而比重大幅下降,但是石油加工、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与运输设备等高端制造业比重上升,以医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生物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制造业高端化的趋势强化了新加坡的整体竞争力。使得新加坡不仅能够比较有效地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能够保持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活力。第四,持续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同时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提高和培养劳动力素质。

硅谷是一个高科技产业集聚的经济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硅谷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增长速度急剧放缓,风险投资规模开始快速萎缩,就业岗位减少,人均收入也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到了2010年,硅谷先于美国出现好转迹象。硅谷这样一个不拥有国家或者州政府的资源支持和强力推动的经济区,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起大落,20世纪60年代的国防工业、70年代的集成电路、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个人电脑,2000年的信息网络技术泡沫破裂,以及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每一次都浴火重生。硅谷这种快速的修复能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硅谷本身强大的创新能力,归功于硅谷企业本身。危机没有从根本上削弱硅谷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2008年美国注册专利排名前15位的城市中,硅谷的城市中占有七席,专利注册数占全美一半。二是硅谷与全球的链接能力正在增强,硅谷在风险投资、观念和高技术人才方面越来越依赖全球市场。第三,硅谷对新兴产业高度敏感,资金和人才总能迅速的转移和集中到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硅谷走出危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后,硅谷产业结构再一次发生了重大转变。“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相关投资增加一倍,相关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相关就业岗位增加超过14000个,硅谷在危机中实现了产业转向,并走出困境。

最后,本报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增强深圳抗击未来经济冲击能力,促进长期增长的七点建议:

一是树立秩序政策优先于过程政策的危机应对理念。一方面制订短期政策以应对短期冲击和经济短期衰退;同时,关注危机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增长模式等角度制订长期产业政策、结构调整性政策或制度性安排,以促进经济在危机短期冲击后实现长期增长。

二是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投资和财富创造的基础。危机期间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效应,对恢复和刺激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相比欧美日韩等先进国家,不论是在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还是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深圳都有很大的投资和完善空间。未来十年,深圳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持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

三是形成综合型产业结构,致力发展制造业。前面的分析显示,从危机中较快复苏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都比较均衡,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都占有较重要的份额。就深圳来讲,需要形成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综合性产业结构,形成传统优势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相辅相承的格局。既能包容高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增长,也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能延伸壮大现代服务业,形成多元化产业均衡发展、多种就业人员集聚共生的城市产业发展格局。从城市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深圳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一定会逐步提升,并演变成为深圳产业的主体。但是,服务业发展取决于产业发展、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的进程。只有工业发展、人口聚集,才有大的服务业发展。从长远的产业结构发展目标来看,深圳的第二产业应在未来20年内长期保持在30%左右的比重。

四是摸准全球产业新动向,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催生了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的管理模式。深圳已经明确生物、新能源和互联网是未来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这些产业是我国的领先产业,在深圳希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目标下,这些产业会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放眼全球,生物和互联网产业都是发达国家过去十到二十年持续快速发展的领域。深圳要提升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强全球竞争力,应再上一个台阶,抓住全球范围内的领先产业方向进行发展。

五是持续鼓励自主创新,增强创新能力,保持经济活力。从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创新一直是推动城市发展和实现城市转型的主导力量,它深刻地改变一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功能结构和发展方向。创新不仅为城市产业结构带来升级和优化,促进产业扩充和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还会增强城市价值活动和价值流,提升城市价值。深圳要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创新型总部经济发展,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打造核心技术创新城市。

六是抓住增长最快、需求最强劲的市场,分享经济增长。从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和97亚洲金融危机中可以发现,抓住当时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强劲,需求最旺盛的市场,是经济快速复苏的不二法宝。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持续低迷,而国内经济繁荣稳定,深圳正在开始改变以往主要承接国际市场辐射的发展模式,从单纯的外向,转向同时对内、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加强与国内市场的联系,是深圳未来增长的重要动力。

七是持续资助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德国和新加坡的经验显示。持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人力资本基础,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成本优势。深圳一直存在着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情况。深圳的务工人员普遍来自农村,我国农村劳动力50%是初中文化程度,将近40%是小学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不能满足深圳企业的需要,更无法支持产业升级。深圳应正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的特征,建立和培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育各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鼓励和资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大力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提高深圳劳动力的素质,使深圳获得制造业升级所必需的各类技能型熟练劳动力,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保持单位工资成本的优势。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立项名称 

深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研究

最终成果名称 

深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政策研究

课题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姓名:

郭万达

      位: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课题组成员姓名:

于珺、张玉阁

课题立项时间 

200911

课题结项时间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