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深圳特区移民精神文化发展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日期:2011-08-17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深圳特区移民精神文化发展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张雅琴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流动性加剧,不确定性增加,社会群体与个体的精神生活都面临现代性的严峻考验。本研究旨在以深圳市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例,梳理我国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概括发展的一般特征,揭示社区精神文化的地位、特征和功能;同时,通过分析深圳市精神文化形成的原因,揭示社区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总结深圳市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和国外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路、原则与策略。之所以选择以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作为研究论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现代变迁导致社区居民的流动性增加,人员在流动和聚集中不仅产生了新的社区和社区文化,而且创造了新的精神生活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管理体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过去延续几十年的对人的按身份管理转变为按岗位管理,岗位管理、企业用人单位的灵活性使得社区之间和社区内部人员流动频繁且剧烈。随着人口的流动日益频繁,社会居民的流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使得社区居民之间关系相对松散。另一方面,在人口的流动过程中也呈现出聚集的趋势,即日益形成一个风格特异的社区,社区居民个体关系呈现出不稳定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不知不觉中不同社区之间形成不同的文化的、社会的群落,这种群落以文化的区分为主要标志。其中,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社区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社区某种共同精神特质对于协调个体人际和谐起到了凝聚作用。

其二,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建设任务尤为艰巨。在社区文化系统内部,物质文化是社区和移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石,制度文化则是移民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强有力的支撑,精神文化是移民社区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从更深刻、更长远意义上看,惟有核心的价值观和精神气质才是社区文化的灵魂。然而,相对于社区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而言,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成熟则需要长期的建设和无数移民的共同努力。这是因为,移民社区的人口和群体处于流动状态,个体对于社区和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移民社区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有相对稳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能够凝聚外来移民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导向,因而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其三,就个体而言,移民社区的居民具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需求。毫无疑问,人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尤其是当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人们就会追求文化和精神上的满足。西方有些发达国家居民的精神满足主要依靠宗教,通过信教、做礼拜等互动获得内心安宁。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满足了古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需求。当代社会,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是多层次的。如果缺乏精神文化的支撑,社区居民将处于精神饥荒状态,社区出现离散甚至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既影响社区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全。因此,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对于人的现代化和群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从单位人走向社区人的体制变革中,在现代社会大规模的迁徙中,现代个体的认同和归属面临重新调整,那些具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那些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社区精神,能够很好的满足转型时期人的内在发展的需要,能够帮助移民很快适应新的社区环境,并获得对群体和社区的归属感,从而利于移民社区的稳定和群体的发展。

此外,以深圳市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典型研究对象,有助于窥见一斑。深圳市是由移民群体构成的移民社会,从宽泛意义上看,深圳市就是一个大社区,一个典型的移民社区,即是一个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改革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人群和社区。一方面改革和变动为移民社区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并创造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正是在这样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移民社区中,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和具有凝聚力的社区文化精神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因为他们需要相对成熟而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目前,深圳市的精神文化仍然处在发展、成熟之中,因而要把对深圳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置于一个宽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着力发掘其内在的价值性和时代性,力图探视移民社区精神文化这一独特精神形态所蕴涵的内容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与本论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一是社区文化理论,二是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学者主要从社会学、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移民文化的形成、发展特征及其功能,在社区文化的功能上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从人的精神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出发,专注于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现象,以移民这种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还比较少。

(一)社区文化理论研究

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研究是社区研究和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80年代后期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普遍开展,社区研究的领域大为扩展,许多研究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理论成果相继问世。这些研究成果或侧重对社区建设作全景式研究,或侧重对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会服务等分别作专题研究,专门研究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尚不多见。

近几年以来,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第一,多数学者对城市社区文化的界定都比较相似,均看到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例如,社区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思维走向及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由此,社区文化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整体概念,学者讨论也基本以整体范畴为对象,这样,使对城市社区文化的研究在最基本的概念上体现了一致性,避免一词多义,形成了学术共识。第二,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国各大城市发展进程不一,所以各地的研究者多结合本地区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同时,这些观点也多是为当地社区文化工作服务的。当然地方特色也具有推广的意义,尤其是一些城市社区建设已较成熟的地方,其社区文化工作理念也更为深入。第三,社区文化的功能论是相对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切入点。所以从功能论的角度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探讨显得较为突出。对社区文化的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整合功能。认为社区文化是实现社区整合,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有力杠杆;能够使人们趋同存异,共生于一个社区之中,引导个人生活方式与周围环境和实际条件的协调。二是导向功能。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社区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定势,这种文化定势能较好地把社区居民的努力方向和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到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三是传承、融合功能。文化是历史现象,社区文化在从向上保存和发展了代代相传的文化,是文化在历史纵向上的传递,从横向上具有渗透性,不同的文化体系经过调整产生新的文化体系,这种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融合。以上这些都是对城市社区文化正功能的阐释,旨在更多发挥其积极的正效应,但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了社区文化的负功能潜功能

(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从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范围。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命题,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此后,我国社会科学界逐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理论研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逐步深入,特别是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及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推向高潮,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广泛涉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功能、作用、主要内容、原则、途径、方式方法以及实践经验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更加剧烈的新形势,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满足人民群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如何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培养人格健全的一代公民?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文化的自主创新,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等等。我国理论工作者必须着眼于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出现的深刻变化,着眼于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深入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才能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三)移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我国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并且在这种快速的城市化中涌现了一批新兴的移民。移民社区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必然使得移民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常规,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探究。例如,移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特殊在何处?其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有什么影响?移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新科技和市场经济有何关系?移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等。

本研究针对移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深入思考和系统地探索深圳这一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新型移民城市的精神文化现象,深圳特区是在改革开放中孕育出来的新型移民社区,特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特区实践和移民文化之中,并与特区的城市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成为社区移民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总结移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价值,研究深圳精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作用与价值;总结深圳精神文化建设的典型和经验,提出深圳精神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尤其是针对移民尤其是深圳移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实际,解读移民价值取向、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等多样性精神文化存在方式,无疑将是现代流动型都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

三、概念界定

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及其发展是本研究的归宿和目的,把深圳市的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揭示现代社区群体精神生活发展的一般性。研究过程中不仅涉及到移民社区、移民文化、精神文化等主要概念,而且还涉及到区域、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传统文化等相关概念。

(一)主要概念

社区这一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 F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又译《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根据滕尼斯的观点,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联合中,个体的意志、感情被共同的意志、情感所抑制。与此相应,他将由人们的契约关系和由理性的意志所形成的联合称为社会。之后,许多社会学家不断发展了社区理论,我国社会学家也提出各自关于社区的界定。例如,社区(community)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1]]一个地域内的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的相对独立性的地区性社会,就叫社区。[[2]]本研究中的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发生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体。

移民社区是指由外来移民所构成的社区。从社区的以上要素来看,在地域方面,移民社区是外来移民相对集中的区域,可大可小;在结构方面,移民社区由功能完整的各种群体和组织构成;在归属感方面,移民社区的居民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产生一种认同心理和维护社区荣誉的意识;在文化方面,移民社区的人们以其多样的文化渊源、生活方式和心理取向,形成一种独特的移民文化。本研究采用的移民社区并非城市规划中的地域性居民自治单位,而是指由移民群体构成的都市生活共同体,正因为深圳在人口、社会结构、文化特征等方面都具有移民社区的一般特征,因而成为本研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用来分析和揭示我国现代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般性特征。

文化因素被普遍认为社区居民交往与整合得以实现的精神要件,是维系社区团结和稳定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方式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色象征等。宽泛意义的社区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一般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倾向于文化因素中的精神现象,集中研究文化系统中的精神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现象。

移民社会或移民社区通常是指那些外来人口占社会或社区总人口的比重在50% 以上,且外来人口在社会生活或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占主导地位的地区。移民文化是指在移民社会或移民社区中产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是对移民社区居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精神状况的反映。这里所说的移民文化主要是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移民文化不仅仅反映居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精神状况,也反映一个移民社会或移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文明状况。在现代化、都市化所构建的当代语境中,移民文化的当代图象呈现出新的取向。移民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对它的研究需要改进。要史论结合、外为中用,不断深化。[[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移民文化的创新性特征日益突出,如何与时俱进是我国新时期移民文化的时代主题。

精神文化是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对应的文化形态。我们之所以赞同并承袭这种文化系统的结构划分,不仅因为这种观点有一系列的优点,可以揭示文化价值的起源、文化价值和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联系、精神价值对物质价值的依赖性;[[4]]而且这种划分也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结构的基本划分以及对于文化的基本看法。我们可以把精神文化定义为组成社会生活第二层次(即认识、道德、教育、科学、艺术等)的各种价值之总和(价值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也就是说,精神文化是社会主体为了社会进步与人的个性的发展、为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与才能,而进行精神创造性活动(精神实践活动)所得到的产品和成果。[[5]]在大量的文化研究中,许多学者在使用精神文化这一概念时更多地指向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政治思想、审美、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内在的精神要素。 梁漱溟 先生称精神文化为精神食粮;教育学家黄济认为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文化学家刘永佶认为精神文化就是意识形态。可见,精神文化实质是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表现为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

本研究所采用的概念,倾向于综合地界定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中国当代社会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折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阶段,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及其发展意味着新的历史条件下移民的生存选择和精神创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本研究中,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社区精神文化、移民精神文化等概念,都可以被视为意义相通的概念,在表达上常常根据具体需要相互转换使用,并无明显区分。

最后,精神生活也是移民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这里主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精神生活的内涵及其内容。与移民的物质生活相对应,精神生活是一定社区的移民群体和个体从事精神生产、思想传播和精神享受过程的总称。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有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成果的传播、精神享受等三个方面。其中,精神生产产生移民个体的以及移民群体的心理和意识,产生移民社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科学和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精神生活的传播是移民在广泛频繁的社区生活、交往和实践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当代社会移民群体之间的精神交往和对传统精神成果的继承;精神享受则是指移民社区的精神产品对移民精神需求的某种满足。移民社区的精神生产、精神成果的传播和精神享受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定移民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移民精神生活对其物质生活以及整个移民社区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即进步的、健康的精神生活促进移民社区的发展,而消极的、颓废的精神生活阻碍移民社区的文明和进步。可以说,科学、民主、文明、健康的精神生活,是我国当代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是精神生活与精神文化的内在关联。当前,关于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两个范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是强调两者的差异。精神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精神生产、传播与创造的成果,其中包括精神性和价值性的规范体系。精神生活具体地表现为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状态,精神活动不仅包括文化主体对精神文化资源的选择、追求、创造活动以及对精神生活的体验、反思活动等,还包括精神交往和精神消费等活动,体现了精神生活的动态方面,即精神生活的过程方面;精神状态则通过主体的精神面貌、精神气质、思想道德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体现出来,是精神生活的静态方面,也是精神活动的结果和效果,它反过来又影响具体的精神活动。因此,无论是移民群体还是个体,其精神生活都是动态和静态的统一。还有一种视点是强调精神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关联性或共通性,甚至倾向于在互换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范畴。例如, 梁漱溟 先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明确地将文化的范围扩大到人类的全部,提出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物质文化或器物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制度文化)、精神生活方面(精神文化)。本研究倾向于强调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这一对范畴的关联性或共通性,在研究我国当代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规律的过程中,把移民在文化生活与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物都理解为精神文化范畴,包括了特定社区的移民群体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它们对每一个移民个体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客观地看,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种精神文化都与人们精神生活有着内在关联,精神文化是精神生活的沉淀与成果,精神生活是精神文化的体现与实践。著名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用诗化语言描述文化:“我看到的是一群伟大文化造成的戏剧,其中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活期中坚实地和那土生土壤联系着;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的影像印在它的材料、即它的人类身上;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情……文化是纯化了的生活精髓,它们和田野间的花儿一样无终极目的地生长着。” [[6]]所以,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是精神生活的提炼,精神生活作为活生生的有机体,是精神文化的充分展现,两者统一于人的创造性本质,从根本上都体现着人的本质,影响人的发展。因此,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加强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才能切实提高移民精神生活质量,促进移民个性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 相关概念

与精神文化相关联的概念主要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在移民社区的文化系统中,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其中,移民社区的物质文化是指凝聚、体现、寄托着移民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思想感情的物质生产过程和物质产品,社区物质文化主要体现为社区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程度。

社区制度文化是移民在长期的社区生产实践与生活交往等活动中形成的,与社区精神、社区价值观、社区理想等相适应的制度、规章、组织机构等。制度文化是用以指称各种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关系形式和社会控制与运行形式的概念,从而区别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7]]功能主义文化观认为,制度是具有相当持久性、普遍性及独立性的文化真正要素,被称之为人类活动的有组织的系统,每一制度都以一种基本需求为中心,都有它得以实行的技术。当然,一种需求并不只在一个制度中得到一种满足,每一种制度都以当地环境及文化的物质设施为基础,同时又反映当地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制度文化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物质文化的工具。一方面,移民社区的制度文化构成了居民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另一方面它也制约或主导移民社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发展变化。

行为文化是与观念文化相对应的、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第三种文化,是从物质到精神、或从精神到物质的中介环节,它不是独立的,而是渗透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中,体现了文化的动态特征,如创造性和在传播中显现出的连续性和规律性,所以,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中创造、传播、占有、享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人类化活动过程。” [[8]]

与精神文化比较相似的概念是文化精神。一般说来,文化精神是指精神文化中带有普遍性、指导性和内在性的观念,它通常反映了某种(以民族国家为依托的)文化所特有的文化主旨。应该看到,每种文化都有一个具有主导性或支配力的价值系统,文化精神即是由这个价值系统所决定的在态度、评价及情绪倾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9]]文化精神也称为民族精神,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一名著中提出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崛起与新教伦理密切相关的著名观点,足见文化精神对于塑造民族的精神风貌,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扬于1934年在《社会学导论》中认为,每个民族社会都有建筑在那些使他们最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文化模式上的一种文化精神或社会特性。最初,文化精神被看作一个社会群体的各种行为观念和目的的总和,后来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提出行为本源在于文化的内在品质或基本的、整合的价值系统,其他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对文化精神也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和看法。[[10]]因此,文化精神这一术语常被等同于文化模式或文化价值体系。移民文化精神通常是指移民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文化特质的总合即移民文化所特有的精神。

另一个与精神文化比较接近的概念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11]]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文化成果和思想成果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社会的文化、知识发展的状况,如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程度,以及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后者是指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社会组织性、纪律性等诸多方面。 如同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辩证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也是互为条件,互相推动。社会的改造和进步,最终都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2]]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13]]。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来看,很难把精神文化与精神文明划分开来,这种划分也是没有意义的。文明与野蛮相对应,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和程度,文化是与政治、经济相对的概念,是人类极其重要的生存方式,两者密切关联。因此,精神文化与精神文明有时也可以交换使用,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移民社区建设和发展精神文明的过程。

四、研究的指导理论

现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的思维路向,如果我们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寻找亲切的精神家园努力就是要找到现时代的问题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出路,以及在现实的感性生活中如何形成一种新的人生态度。[[14]]本研究仍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深圳市精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例,探求当代中国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道路。同时,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提出本论题研究的理论构想。

(一)指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是研究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理论基石和前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5]]但是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着经济基础,而是对经济基础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16]]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它或者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或者维护自己的业已腐朽的经济基础,力图使它免于崩溃。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这种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如何,换言之,就是看这种反作用是不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强烈的,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得尤其突出。

从社会结构的划分来看,一定社会的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体系,上层建筑是由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而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式,精神文化主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具有相对独立性。精神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文化发展的滞后性。即精神文化的变化发展往往落后于其存在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基础的变化发展。这是因为,人们对变化了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基础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同时,在阶级社会中,反动阶级总要利用腐朽或落后的精神文化为其反动政治目的服务。所以,当原有文化的社会基础消失了,旧的精神文化不会立即相应地发生变化,其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第二,精神文化发展的超前性,即精神文化的基础没有完全出现或确立,某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能反映经济、政治等社会基础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对社会或社区的未来发展具有预见性。第三,精神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一般说来,精神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的,但往往出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精神文化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区的精神文化水平却超过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这是因为,精神文化的发展不仅受到经济状况的制约,而且要受到各种具体历史条件诸如政治背景、历史传统、民族特性乃至国际社会等条件的影响。当然,这种不平衡性也是相对的,先进的精神文化之所以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出现,仍以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第四,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精神文化作为一个体系,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和要素之间以什么方式、发生什么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社区发展所提出的需要和提供的可能所决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对移民社区的道德、教育等其他精神文化影响最大。各种精神文化现象既反映经济又受到政治的重大影响,并往往以政治为中介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道德、教育等其他精神文化形式亦对政治、法律思想产生影响。

精神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对于政治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这里所说的条件主要是指先进、科学的精神文化已经形成并为人们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掌握、应用。移民社区精神文化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极大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社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其他意识形式和文化现象进行斗争。我国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以积极正确的理论引导移民的多样化精神文化发展,尤其是移民多样性价值观念,通过舆论工具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论证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移民个体的道德文化行动,使得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各要素之间谐调一致,以维护社区的政治稳定和整体利益。总之,在研究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问题上既要反对否定物质生活和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定精神文化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以辩证唯物史观为指导,在研究中还必须坚持:第一,本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当代中国移民社区群体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具体研究深圳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及其发展。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移民社区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是研究社区精神文化及其发展的现实条件。第二,研究社区群体的精神文化现象必须坚持规律性与价值性的辩证,在发展物质文化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经济与文化、经济与科技等关系,避免片面追求物质文化、追求消费主义的物化现象等。第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现代移民既是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在变化和创造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移民社区的文化都是移民创造活动的产物,精神文化也不是预成的东西,其实质是移民群体根据一定的目的、需要,在发展经济、科技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创造的结果,显然,精神文化创造活动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必然要受各种条件和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移民社区精神文化活动实质是当代移民在发展社区经济、科技、文化活动中发挥主体性,自主选择、积极创造的价值实践活动。

 

(二)论题研究的方法与构思

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以当代中国特区改革的实践为背景,从深圳市精神文化建设活动的实际出发,研究我国移民社区群体精神生活及其发展,既要遵循辩证法的一般原则,又要采用其它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构想。

1、研究方法

 主要遵循的原则性方法有:首先,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研究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要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寻求移民精神文化发展或建设的一般路径。一方面,移民文化的发展具有共同性或普遍性;另一方面,不同群体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同的物质、文化和制度等资源,具备不同的能力和条件,因而在精神文化生活上表现差异性。其次,坚持现实性与可能性相统一。基于现实性原则的要求,本论题要研究深圳市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及其各种现实条件,同时,本研究还需要遵循可能性原则,探索移民社区变迁和时代转折时期移民群体精神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分析并预测影响精神生活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第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理论性原则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应用。既有哲学理论层次的一般指导,也有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运用,还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指导和应用。实践性原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体现,该原则要求始终把我国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发展视为主体追求自身目的的实现活动,这一活动是发展主体与客体矛盾运动的过程。因此,研究移民的精神文化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分析社区群体发展需要、目的、能力等主观条件以及移民社区经济、科技发展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2、研究构思

本论文借鉴了社会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成果,基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时代背景,选择以移民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作为研究视角揭示了群体精神生活及其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框架和主要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论题的提出,即回答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构研究的社会背景和必要性,提出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概述相关研究及其现状,简述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二部分(第一、二章):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理论探讨。第一章主要从内涵、外延、结构、特征、价值属性、功能属性和社会属性等方面对移民社区精神文化作基础性的理论探讨,揭示价值性是精神文化的本质属性,阐述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在移民社区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社会与个体功能,揭示其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第二章主要是立足于从我国现代化的实践,对我国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根源性分析,论述我国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人文动因。

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实践研究。第三章是以我国移民社区典范深圳特区为例,分析移民心理、道德文化、城市精神等深圳移民具体的精神文化现象,揭示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一般特征。第四章主要通过对政府、企业、社区、个体等不同类型主体的文化活动进行分析,总结深圳特区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果。第五章是以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移民国家为例,揭示了多元社会在精神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仍具有一般性,总结了不同国家从事精神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第四部分(第六章):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即在理论论述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路与策略,力图在观念、理论和实践等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观念为先。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移民社区的和谐文化。二是价值为导,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的人本价值导向和建设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本性的理论、文化哲学的主体论、文化人格等理论,为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软实力和人文环境建设等应用性理论为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三是实践为实。提出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整合、创造与系统工程的开展。

以上导论和章节的相关性:导论部分提出研究的必要性、背景、一般理论依据和方法等,第一、二章主要是对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作理论铺垫和根源分析,是论文的展开。第三、四、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和论述重点,在深圳的实践中探寻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借鉴了国外移民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经验。最后一章则是提出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理论依据和一般策略、操作方法等。

五、研究的意义

以深圳市的精神文化建设为例,研究我国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学科理论的角度,本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选题主要是以特定群体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移民社区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特征,揭示群体价值观和社区的整体精神对于个体认同和群体归属的重要价值,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建构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因此,本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精神发展。即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关注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功能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仅要关心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要关注群体精神的塑造和发展。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推进,新的移民社区不断产生。作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共同体,移民社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群体价值观,反过来,移民群体价值观和归属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社区的和谐和社区群体的凝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移民社区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是社会学和文化学关注的热点,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能回避的时代话题。以深圳市的精神文化发展为例,以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吸收了当前文化学和社会学关于社区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以特殊群体的精神发展、功能价值和现实建构等具体内容,本研究从社区精神文化的角度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了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

从实践上看,本研究和选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移民社区文化的研究倍受关注,对移民社区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突出理论服务现实的功效,旨在为实践的操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移民社区文化工作模式,完成理论向实践回归的过程。本研究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全球化趋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面临新形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政府、市场、科技、信息等强力推进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出现互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在社区中得到贯彻,移民社区居民文化消费与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突出。所以,研究紧紧切住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不仅总结我国移民社区尤其是深圳市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特征、存在问题和实践成果,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提出移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这对于移民社区文化系统的整体发展,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缓解体制转轨和现代变迁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区稳定,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移民社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即社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需要,不能满足移民社区由于人口流动和激烈竞争等带来的个体发展的需求。社区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扯起一面旗帜,精神文化就是这面旗帜上的标志,为现代移民社区的居民指引一种新文化的图景,成为精神健康发展的航标。因此,研究移民社区的精神文化现象对于处在变迁中的个体发展,提高移民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移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立项名称 

深圳移民文化与创造活力研究

最终成果名称 

深圳特区移民精神文化发展研究

课题成果形式 

著作

课题负责人姓名:

张雅琴

      位:

深圳大学

课题组成员姓名:

方涛、曾庆璋

课题立项时间 

20076

课题结项时间 

20118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64

[[2]] 吴铎.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69

[[3]] 章必功、傅腾霄.移民文化.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论题———兼论深圳移民文化特色.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

[[4]] [].B·几安德鲁先科.精神文化与人.罗长海、陈爱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8

[[5]] [].B·几安德鲁先科.精神文化与人.罗长海、陈爱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1

[[6]] []斯宾格勒.张兰平译.西方的末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2

[[7]] 马国泉.社会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364

[[8]] 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

[[9]] 王四达.从中西比较看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因.求实,2002,10:56

[[10]] 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918

[[11]]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61

[[12]] 邓小平文选.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7

[[13]] 邓小平文选.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14]] 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37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