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从三来一补到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自主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课题成果简介

 日期:2011-07-14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从三来一补到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圳自主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成果简介
  
  周路明

    
  深圳用30年时间从只有两个工程师的城市崛起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科技创新中心之一,这种快速的转变在国内外创新实践中都是比较罕见的例子,除了深圳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之外,中央和广东省以及全国各省市对深圳的支持也是重要成因。
  
  一、深圳自主创新的三个阶段
  
  (一)自主创新的原始积累阶段。80年代,有三件事对深圳后来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香港三来一补电子向珠三角地区的转移,其中很大一部分落户深圳,这为当时深圳带来了初步的技术和装备的积累并成为日后深圳高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产业基础,日后IT制造业在深圳蓬勃发展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二是央企在深圳的布局为深圳奠定了自主创新重要的人才基础,90年代深圳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出现与这些央企有直接关系,国有大企业扮演了高科技产业化的先锋和黄埔军校。三是市委、市政府出台87号文件,在国内首次允许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从而为90年代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二)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90年代初,三来一补工业逐渐暴露出后劲不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重要战略提到日程。深圳做出这个决策时恰逢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科研院所改制导致大量科技人员和科研成果急于到市场寻找出路,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化战略和移民城市的氛围使得它成为孔雀东南飞现象的最大受益者,由此开启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到200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40亿增加到8714.26亿元,深圳成功的完成了从三来一补城市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转变。在这一阶段深圳自主创新的主要特点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轴,以市场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大规模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第一支柱。
  
  (三)迈向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新目标。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两个条件:一是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形成的体制环境优势;二是“孔雀东南飞”奠定的人才家底。但随着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以及其他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深圳无法再单纯依赖从外地引进创新资源来支持城市的自主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开始提出新的目标: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其宗旨在于构建起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来支撑城市的持续创新,最终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围绕新的战略目标,在继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要素建设工程:南方科技大学开工建设,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落户深圳、还引进了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机构,使深圳创新体系的短板得到很大的弥补,技术和人才储备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深圳的战略转型得到中央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被写进经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规划纲要”,这使得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践被赋予新的更高的使命。
  
  二、深圳自主创新取得的成效。
  
  深圳自主创新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17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3%,在国内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其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60%以上,是国内比例最高的城市。高增值的创新产业持续增长大大提升了深圳城市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2010年,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为0.51吨标准煤和20.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10。是国内能耗最低的城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06.8亿元,在国内各大城市排名第三。
  
  (二)知识产权的产出在国内名列前茅。2010年深圳国内专利申请量4.943万件,同比增长16.91%,国内专利授权量3.4951万件,同比增长34.98%,发明专利授权量名列榜首;其中国际PCT专利申请5584件,连续7年国内排名第1;在新近公布的中国专利10强名单中,深圳4家企业榜上有名,华为、中兴、富士康3家企业占据前3名,显示深圳创新能力达到的高度。
  
  (三)形成了国内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家群体。其中,一批企业家还走出国门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家。这个群体在三方面为深圳的自主创新做出贡献:统领他们所在的企业不断走向壮大;成为业界领袖带领新的创业者快速走向成功;企业家精神成为深圳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加入。
  
  (四)形成了很强的高科技产业配套环境。在通讯领域,深圳产业链的完备程度可以说达到世界水平。这已经成为深圳创新环境中很大的一个优势:完整的产业配套环境能够使小企业的综合运营成本得到降低并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只看到深圳硬成本的上升,忽略了配套环境可能带来的好处,毕竟创业成功率应该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考量。值得注意的,产业配套环境不仅给产业发展带来便利,它还能够带动上游科研活动的成长。光启研究院是深圳新近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创新团队,他们很感慨的说:回到深圳后意外发现科研效率要比在美国高出很多,因为1平方公里范围内能以很快的速度搞掂科研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服务,这在发达国家是要化很多时间和成本也难以完成的事情。
  
  三、研究发现
  
  回顾深圳自主创新的历史,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一)制度创新比起技术实现本身来的更加重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自主创新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开展创新,很多情况下,消除阻碍自主创新的制度因素比起技术研发更加重要。深圳之所以能在90年代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中央政府赋予它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特殊政策,深圳利用这个手段最大限度的构建了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从而成为“孔雀东南飞”的最大受益者。尽管中国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建设上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推动自主创新依然要把制度创新作为首要任务。
  
  (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路径和方法推动自主创新是成败的关键。深圳在自主创新上能够取得以上成效,很重要的一点是它选择了一条适合深圳特点的创新路径。90年代初,深圳曾经设计的创新路径是“成果转化”模式,即直接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成果引入到深圳转化,让教授和科研人员在高科技企业中扮演主导角色,但这些企业大多都在商业遭到了失败。深圳在总结经验之后,逐渐转向市场导向的创新模式,企业家走到前台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者,企业根据市场选择则确定创新活动的方向和形式并把这种需求反映给大学予以实现,在这种基于市场拉动的产学研合作中,企业逐步从创新链的下游向上游逐步攀升。近年来,随着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上游科研布局的不断加强,深圳也开始尝试“成果转化”的路径模式,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创新方式。深圳这些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保持了比较高的成功率,与合理的方法路径选择有很大关系。
  
  (三)重视创新文化的引导与传播。早年的深圳是非常功利和浮躁的城市,与自主创新的氛围格格不入,史玉柱的公司就是在90年代初从深圳迁移到了珠海。但自从深圳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后,高科技创业的氛围在逐步改善,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安排,深圳逐步做到让自主创新的企业家和科技专家在事业上有空间、经济上有回报、政治上有待遇,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深圳的创新氛围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这说明创新文化可以引导,创新氛围能够逐步改善,从而推动社会资源向自主创新聚集。
  
  (四)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很多时候,技术创新的失败并非由于对技术的不重视,反而是由于过度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过度追求技术的完美程度、技术的高度,忽略了技术要素与管理等要素的配合导致商业上的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深圳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得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在于:把技术创新看作一种经济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商业利益,在这种经济活动中,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非目的,成功的企业家在于他善于寻找合适的技术与管理和商业等要素结合形成能挣钱的商业模式。深圳的高科技企业之所以创业的成功率比较高,是他们普遍树立了正确的技术观。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为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的未来一直牵动全国。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迅速减少和城市居住、工作等方面成本的快速增长,加上来自于其他城市激烈竞争,使一些人对深圳未来的发展产生了疑虑。但是,深圳的创新文化、产业配套环境、企业家精神、创新的能力这些对一个城市创新能够稳定发挥作用的要素并没有改变,短期资源层面的波动不会改变深圳在自主创新领域的发展态势。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深圳每一次遭遇挑战,都会激发出新的创意、新的激情和新的机会。
  
  (一)深圳正在形成一些新的优势。一是深港合作带来创新资源的重组优势。香港已经建成亚洲名列前茅的高等教育、资本市场、高端服务业,深圳也形成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链和最具活力的创新文化。换句话说,香港能够培养出世界级的科学家(高琨),深圳可以产生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家,全世界能够同时把这两件事情做好的只有硅谷等为数不多的地区。而目前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态势使得深港两地有可能共同打造亚洲新的创新中心。二是深圳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快速发展。过去30年,深圳创造性的依托市场拉动的逆向创新路径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但一直没有放弃对“成果转化”模式的追求,毕竟通过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孵化出的苹果、微软、GOOGLE等世界级的公司才是自主创新利益最大化的模式,但这种能力的获得取得取决于自身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深圳加大了在源头创新领域的布局并开始取得成效,以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民营研究机构异军突起,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新的创新模式在深圳形成机会。三是深圳在创新领域与全国各大城市的互动使得深圳正在成为中国高技术最重要的孵化中心,这将为深圳带来长远的活动和支撑,也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回馈国人的一种方式。多年来,深圳作为移民城市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了天然的人脉关系,深圳企业很自然的把企业开到全国各地,很多省市也一直把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当作重要的招商引资对象;到目前为止,包括华为、中兴、迈瑞、比亚迪、腾讯等一大批企业在全国各地开设研发机构,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0万隶属于深圳企业的研发人员散布在各大城市开展研发工作,这些研发人员的二次创业和技术溢出效应对当地的创新活动形成了积极推动,深圳也通过与各大城市的互动中不断吸取新的营养。
  
  (二)深圳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设想。在当前的形势下,人们也许不会怀疑深圳在创新领域具备的条件,但要变挑战为机遇的关键在于深圳的眼界、胸怀和决心,更在于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这个思路可简单表述为:通过创优工作形成更好的自主创新环境;通过创新不断提升创造能力,形成核心技术的研发之城;通过大规模创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在环境优化方面,将把制定政策的重点从高科技制造转向“以创新群体为本”,通过“孔雀计划”的推进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制定,更好地服务好存量人才,吸引增量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用更多的资源来照顾好创新的群体,照顾好他们就是照顾好了城市的未来。同时,还将通过社会建设工作推进科技类社会组织的建设,形成对创新群体全覆盖的工作网络,并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大量科技活动疏通创新系统的微循环,使体制内外的人才群体都等通过有效的方式纳入服务网络。在城市规划层面寻求创新群体全方位诉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升级改造高新区的同时,围绕前海创新园区规划高品质的国际社区,通过园区与社区的融合形成更高层面、更大规模的创新人才载体。
  
  五:对策建议
  
  (一)注重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与发展。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圳要抢占生物、新能源、互联网、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大力推进工程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未来5年,要力争拥有10-1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5-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0-100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全面建成科技创新、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基地等公共技术平台和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工业产品检测中心、深圳创新资源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实施产业前沿技术重大项目攻关计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广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突破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的科技“瓶颈”。组织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攻关计划,开展一批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组织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承担和参与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网络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化项目,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施100-12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初步建成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壮大网络信息服务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二)在深港边界地区打造“华人硅谷”
  随着深港合作的日益推进,其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逐渐显现,迫切要求两地合作更深层次的发展。深港创新圈中有两大因素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是类似于硅谷的创新资源环境,二是香港、深圳两大特区的制度优势。深圳应抓住深港合作的重要机遇,寻找在河套地区建设自主创新试验区、打造“华人硅谷”国际创业中心的办法与策略。深圳要倾全城之力推动科技创业。一方面要继续通过市场拉动的路径模式,采用民营科技企业的狼群战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低端向高端进军,成长为国际性企业;也要通过原创技术的孵化和产业化,推动高水平的研发企业的出现,形成国际性的高技术公司并拉动起新的产业。同时要加大创业企业家的培育,充分利用深圳已经形成的高科技企业家群体,通过建立培训平台来实现业内成熟经验的快速传播,新一代企业家的不断涌现,使河套地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业之区。
  
  (三)采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化战略。
  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内地城市发展环境的逐步完善、深圳生活成本的提高、内地城市与深圳之间制度环境落差的缩小,导致深圳大规模引进内地人才以及整合其它创新资源的渠道呈萎缩态势。在环境优化方面,深圳应把制定政策的重点从高科技制造转向“以创新群体为本”,通过“孔雀计划”的推进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制定,更好地服务好存量人才,吸引增量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用更多的资源来照顾好创新的群体,照顾好他们就是照顾好了城市的未来。同时,通过社会建设工作推进科技类社会组织的建设,形成对创新群体全覆盖的工作网络,并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大量科技活动疏通创新系统的微循环,使体制内外的人才群体都等通过有效的方式纳入服务网络。在城市规划层面寻求创新群体全方位诉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升级改造高新区的同时,围绕前海创新园区规划高品质的国际社区,通过园区与社区的融合形成更高层面、更大规模的创新人才载体。
  
  (四)民营科技研发中心的构建及应用。
  深圳应加大在源头创新领域的布局,以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民营研究机构异军突起,并取得了重要成效,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使新的创新模式在深圳形成机会。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自主创新活动,对现代数学技术的应用深度与广度都还不够,现代数学技术一直是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短板,缺少高水准的数学技术与服务的支持,致使多数科技创新活动中原创性工作难以深入开展。要通过民营民办的方式,以市场为引导,自发寻找盈利机会,促进各类型科研机构的发展。
  
  (五)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圳市城市快速发展为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移民城市的多元文化形成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呈现跨部门、跨学科特点,传统的外科手术式社会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应寻求跨学科、跨部门的社会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展系统的社会管理研究,并开展用交叉学科的方法解决当前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利用其广泛的人脉和专业化特色提出社会管理的对策建议。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立项名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最终成果名称:
  《从三来一补到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自主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姓名:
  周路明
  
  工作单位: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
  
  课题组成员姓名:
  周建军、黄云、孙业帅
  
  课题立项时间:
  2007年6月
  
  课题结项时间: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