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与深圳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日期:2011-08-17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经验

与深圳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课题成果简介

钟坚

 

 

1985年,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办深圳科技工业园。1991年,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199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确立以建设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成果孵化辐射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基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目标。2003年,深圳市提出加快建设高科技城市。2006年,深圳市提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2008年,国家批准成为全国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首个试点城市。2009年,中央给予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新定位。从创办我国第一个高新区到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从提出建设高科技城市到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实现历史新跨越。如何借鉴海外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经验,加快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深圳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发展历史沿革

 

(一)诞生时期

科学工业园区作为科学、教育与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其校园内创办─斯坦福研究公园,嗣后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硅谷”。1957年,前苏联开始筹建原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总分院,并开始建设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缓慢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科学工业园区有较大发展,到1980年设立24个科学工业园区。1968年,日本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1972年,英国在赫利奥·瓦特大学建立科学园,1975年建立剑桥科学园,此后相继建立众多科学园。1969年,法国建设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1961年,前苏联在莫斯科南郊建立的生物科学城——普希诺生物科学研究中心。1968年,罗马尼亚建设皮佩拉电子城。1957年,阿根廷兴建格莱特科技公园。1965年,巴西建设坎皮纳斯科学城。1974年,韩国效仿日本筑波模式,开始建设大德科学团地。

(三)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之后,科学工业园区世界范围内获得蓬勃发展。美国到1989年底已设立141个科学工业园区。加拿大兴建9个科学工业园区。日本到1990年在18个地方兴建技术城。法国在波尔多、马赛、斯特拉斯堡、里昴、图卢兹等地建立科学园区。1983年,德国建设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到1990年已建立70多个科学园。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爱尔兰、瑞典、苏格兰,以及太洋州的澳大利亚等国都建立不同形式的科学工业园区。

(四)稳定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中国大陆先后设立8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和众多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1984年,国际科学园区协会(IASP)成立。1986年大学研究园协会(AURRP)成立。1986年北美孵化器协会成立。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沿革

 

18843月,中国科学院五位学者提出《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发展高技术密集区》的建议,得到著名学者宦乡认同。

19853月,制定《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批转国家科委关于《新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究的回报提纲》,提出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54月,国家科委报国务院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关于支持发展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请示》,提出在北京中关村、上海、武汉东胡、广州石碑区等地试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想。

19857月,由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在创办深圳科技工业园。

1988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91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批准在武汉、南京、沈阳、天津、西安、成都、威海、中山、长春、哈尔滨、长沙、福州、广州、合肥、重庆、杭州、桂林、郑州、兰州、石家庄、济南、上海、大连、深圳、厦门等25城市设立国家高新区。

1992 1118 ,国务院下发《关于增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批准在苏州、无锡、常州、佛山、惠州、珠海、青岛、潍坊、淄博、昆明、贵阳、南昌、太原、南宁、乌鲁木齐、包头、襄樊、株洲、洛阳、大庆、宝鸡、吉林、绵阳、保定、鞍山等25个城市建立国家高新区。

1997 729 ,国务院批准成立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区。

2003年,由于经济过热,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高新区升级基本停滞。

2005年,国务院出台《国家高新区扩区、改变区和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制定一套相对完整的升级程序和制度。

2007 18 ,国务院批准宁波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20063月,国务院批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9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湖南湘潭高新区和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2010 926 ,国务院批准全国13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2010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全国14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截止201012月底,我国有83家国家级高新区。

 

三、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形式

 

(一)企业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是指专为企业技术创新优化环境,培育创新型、技术密集型小企业,使其风险降到最小的组织形式,它规模小,一般由孵化场地、多种服务设施以及行政、经营管理人员构成。企业孵化器,又称企业苗圃、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创业中心等,如美国创业中心、加拿大创业中心、澳大利亚创业中心、中国创业中心等。孵化器需要依托的环境和条件主要有:(1)要有大批潜在的创业者;(2)要有大批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3)要有创业的良好环境;(4)要有资金支持。

(二)科学园

科学园(研究园),是一般以大学为核心,通过校园土地出租等多种方式吸引企业进入从事研究开发和中间试验,促进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区域,是科学工业园区的基本形式。如美国斯坦福研究园、英国剑桥科学园和艾思顿科学园、中国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科学工业园

科学工业园是开发者将已经完成基础设施的地盘租售给进入园区的科研机构和高技术公司,从而使园区产出科研成果和高技术产品。它集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通过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以进行工业生产的基地。一般规模较大,占地一般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整个园区研究开发与生产一体化发展,产出科研成果和高技术产品。

(四)技术城

技术城是将产、学、研、住结合在一起的以原有地方城市为母城、充分利用母城的各种有利条件,按全新设想建设的、环境优美的、与母城形成整体城市生活圈的新兴城市。如日本熊本技术城、台湾新竹科技城、法国里尔技术城和意大利瓦兰扎诺技术城等。技术城与科学园的最大差异,它不单纯以追求高技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集中为目的,而是追求在未来社会中高技术机构与根植于高技术的文化和谐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

(五)科学城

科学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为提高本国或地区的科技水平而营建的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体,将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社会服务和居住设施有机结合为一体的新型城市,是科研机构、大学、人才的集结地和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中心。科科学城比技术城在规划规模、知识的密集度和人才储备上更高,同时科学城的人为意识比较明显,它往往是通过国家意志把科研机构进行集结。如前苏联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法国的索•安蒂波利斯科学城、意大利的诺•奥尔蒂尤斯技术城和西班牙的卡图贾科学城、新加坡科学城等。

(六)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

它是在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提供优良投资环境和研究环境,以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为主,将国外的先进技术转化为本国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化的基地,其高技术产品主要供出口。如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和中国大陆大多数高新区等。一般不进行研究开发,主要进行高技术出口加工,产品主要面向出口。

()高技术产业带

高技术产业带,是指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高技术产业及科研机构大规模的集结地,是具有较广地域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全功能,集科研、服务、销售机构于一体的地带。它可能是一个较大规模的科学工业园区与其周围高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组成的集合体,也可能是若干科学工业园共同组合的集合体。如美国的硅谷、128号公路,英国的M4号公路和加拿大的北硅谷。

 

四、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管理体制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类型主要采取了政府机构管理、民间组织(如基金会、协会)管理、专门公司管理、大学管理以及政府、大学、企业的联合机构管理(即“官、学、产”共管)等形式:(1)政府管理型。由政府设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直接来进行全权管理的体制,实行“单一窗口”的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如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由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科学工业园区指导委员会和管理局共同负责园区的行政管理,办理园区的运营工作,提供园区各项服务。(2)大学管理型。即由大学或研究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大学校园内的科学园或孵化器来进行管理的体制。如英国剑桥科学园由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领导,设两名专职人员进行管理。(3)公司管理型。是指采用由各方组成的董事会领导下经理负责的企业管理的体制,即以非盈利性的公司作为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负责区内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经营区内的各项业务、管理区内的经济活动和提供区内企业各种所需要的服务。如英国的科学园、美国的孵化器、德国的技术创业者中心、澳大利亚的科学园、印度的科学园都采用公司管理型。(4)基金会管理型。基金会(协会、管理局)管理型,是一种综合性管理体制,即由政府、企业、银行、大学和其他机构分担义务,共同承担管理职能的综合管理体制。如美国北卡罗莱纳三角研究园由三角研究基金会管理、日本熊本技术城由熊本高技术密集区技术开发基金会管理、法国法兰西岛科学城由科学城协会管理,等。

(二)运行机制

1、官产学协力机制。建立研究开发生产的官、产、学协力机制,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及科学工业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世界极大多数科学工业园区运行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则是研究人才、创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摇篮和发生器,三者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2、资金筹集机制。高技术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又是资金密集的产业,资金是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多源头、多渠道来筹集资金:一是政府投资;二是民间资金;三是外国投资;四是国际组织的资金援助;五是风险资本。

3、企业准入机制。对进入科学园区的单位或企业作严格审查,有较高的准入条件。

4、要素流动机制。科学园的高技术特性,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较一般区域要快许多,具有超流动性的特征。

5、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的主体模式有:一是以私营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二是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体的日本模式;三是以国家风险投资行为为主体的西欧模式。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包括公开上市、并购和清算。

6、人才激励机制。普遍采取股权型报酬(优先购股权),进行股权激励。

 

五、科学工业园区的规划与政策

 

(一)设区条件

1)智力资源密集的区域。即从事各种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与经济有关的科学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与集聚中心。(2)具有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健全的基础设施。(3)具有开发性技术条件。(4)需要有一个网络化的信息系统来支撑。(5)风险投资条件。

(二)区位选择

从世界的科学工业园区的分布来看,其区位一般选择在这样的地区:(1)位于工业发达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郊区,自然科学研究水平很高的大学区附近。(2)布局地段不是远离大城市,也不是太接近大城市区域,应当是大都市区域内的城市化地区,交通发达,联系方便。(3)自然环境较好。(4)要有发展腹地。

()园区规划设计

建设之前必须有科学规划与设计。在空间上一般由工业区、研究开发区、高等教育区、居住及城市服务区等五个方面构成。科学工业园区的组成,以教育、研究与开生产企业三者为其核心,同时还包括行政管理、社会服务(金融、信息、贸易、房地产等)、市政配套等方面。

(四)立法保障

法律、法规是保障和促进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环境条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举办和建设科学园区的过程中,都比较注重园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做到依法治园。园区涉及到的法律大体上有两个层次:一是一般科技活动都要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二是园区活动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优惠政策

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专门为科学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制订和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这些优惠政策主要有:(1)政府的财政支持。2房地产租售优惠。(3)税收优惠。(4)贷款优惠。(5)外资引进优惠。(6)加强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政策。(7)提高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政策。(8)风险投资政策。(9)地区经济开发政策。

 

六、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发展典型案例

 

(一)美国硅

硅谷,是沿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海湾,在旧金山南端迪亚布罗山脉和圣克鲁斯山脉之间的圣克拉拉谷。它北起旧金山,南至加州第三大城市圣荷塞(San Jose)市,是长 100公里 ,宽 16公里 的整整一个湾区山谷地带,101号高速公路就像是穿越硅谷的一条大动脉,面积已扩大到150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30万(其中40%为亚裔,10%为南美和西班牙移民),其间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市镇。美国硅谷是世界科学园区的先驱和典范,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效法的对象。美国是世界高技术产业的殿堂,是世界经济传奇诞生地、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风险投资家乐园、高技术人才的高地和新财富的集中地。1998年,硅谷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400亿美元,占美国GDP3%,相当于中国GDP1/4左右,成为世界第12大经济实体。硅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科技“神话”故事。

硅谷成功的经济因素:一是优美自然环境的吸引力;二是斯坦福大学的衍生力;三是国防军费的初始动力;四是风险资本的孵化力;五是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力。

硅谷成功的制度因素:文化是硅谷的原动力;知识是硅谷经济的源泉; 创新是硅谷经济的核心;风险是硅谷成功之母;崇尚竞争的创业环境;开放流动的学习风气;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人力资本的制度安排;非常完备的法制环境;市场是硅谷的真正孕育者。

(二)台湾新竹

1980年台湾设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功发展后又于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相继在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设立两个新的科学工业园区,从而形成北、中、南三个科学工业园区。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的重地,也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在台湾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上成功发展科学园区的典范之一。新竹科学园是孕育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摇篮和全球半导体制造业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拥有联电、台积电、华邦、旺宏、华茂、华邦、力晶、硅统等8家世界知名的半导体制造企业。目前新竹科学园区在IC制造、IC设计、IC代工、光电组件、光通讯组件的产值是台湾第一,其中,IC代工的产值约占全球73%,是全球第一。IC设计的产值约占全球26%,是全球第二,IC制造的产值约占全球7%,是全球第四。有“台湾硅谷”之称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被誉为亚洲科学园区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也被认为是世界十大科学工业园区之一。

新竹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主导的助推力;学术智库的原动力;技人才的核心力;不断创新的发展力;员工持股的刺激力;创投基金的孵化力;法律规范的保障力;创业环境的文化力;与美国硅谷的联系力;产业结群的聚集力。

新竹发展的主要经验:合理选择设区地点;先期制订发展规;不断完善配套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高度重视吸引和培养人才。

(三)日本筑波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为实现“技术立国”目标而建立的科学工业园区,开创了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模式,并且在80年代名噪全球。虽然近些年已声名日下,被世人称为“现代科技乌托邦”,但日本筑波科学城模式依然不乏参考价值。筑波科学城建设于1980年基本上完成。此后,随着各种城市设施建设的稳定进展,私人公司开始积极地进驻周边地区工业区。目前,筑波科学城有19万人口和大约300家国家、私人研究机构、公司,近1300名科学家,成为日本最大的研究与开发中心,有国立研究与教育机构46个,是日本著名的知识和学术密集城市。作为筑波科学城本身,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讲其效益并不明显。一是政府投资大,耗资2.3万多亿日元,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二是搬迁规模大,耗时过长,建设周期达30年之久。三是科技人才集聚和高技术产业产业化程度不够,没有达到建成日本最大最强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和中心的目的,也没有完全达到减轻东京人口压力和拥挤的目的。

作为一个世界科学城,筑波科学城不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筑波科学城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筑波市原有的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并不好,要完全从东京搬迁而来另建,既耗资、耗时和耗力,又难出成效。二是历史上日本的大学和公司总部均集中在东京,日本政府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把研究与教育机构迁出东京,因此虽然实行了筑波利科学城计划,但最好的大学和主要的公司总部仍然集中在东京。三是选址有问题。建设筑波科学城时政府有意地把一些设施布局在东京之外,但筑波城离东京太近,而且与东京有高速列车相联系。本来这是优势,但是却成为筑波科学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四是筑波科学城的科学研究不讲究与工业界的联系,不追求其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主要靠农业产出,也不太关心经济效益。五是政府计划色彩过浓,忽视了私人和市场的力量和作用,政府难以为继。

虽然筑波与硅谷都被称为高科技基地,而且也曾经像硅谷一样声名显赫,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迥然不同:硅谷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正在领导着世界高科技的新潮流,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的象征;筑波则发展迟缓,日渐僵化,难于实现预期的目标而逐渐被世人遗忘,而且有可能因无所作为而走向衰败。

(四)印度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是全球软件外包大国印度的“硅谷”。过去20年间,印度软件业有差不多增加了250倍的增量,三分之一来自于班加罗尔。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称,80%的美国公司把印度作为国外软件来源的首选市场。1991年,印度政府信息技术部为了促进计算机软件工业的出口,在各主要城市逐步设立14个国家级的软件技术园区,分布在班加罗尔、加尔各答、德里、斋普尔、甘地讷格尔、布巴内斯瓦尔、浦那、海得拉巴、、迈索尔等城市。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技术园区和软件业的代表。1991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正式设立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1992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和美国之间架设了印度第一座卫星通信设备。90年代中期以来,涓涓细流变成了汹涌大潮,一些重要的高科技公司和跨国公司由孟买移至班加罗尔,HPDigitalIBMMotorola等跨国大公司入驻班加罗尔,班加罗尔由此而确立了亚洲软, 件都城的地位。目前,班加罗尔所在的卡纳塔克邦制定了未来的软件出口目标:到2003年,软件出口达到35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150亿美元。

 “班加罗尔现象”,可以归纳为:(1)被誉为“印度硅谷”和“南亚硅谷”;(2)可利用的世界级IT设施;(3)可利用的丰富人力资源;(4)高技术IT业及其研发机构的高度集中;(5)全年宜人的气候;(6)愉悦的工作环境;(7)全球化特性。

印度软件业和班加罗尔快速发展的原因:(1)关键人物的领头羊作用。美国硅谷有特曼、肖克利等,台湾新竹有李国鼎,印度有柯利和库玛。(2)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3)不断强化的竞争优势。(4)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政策。(5)不断改善投资创业环境。(6)有比较健全的市场体制。(7)民间组织的沟通与促进。班加罗尔成功的主要因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两个因素:(1)良好的地理环境。(2)雄厚的学术力量。(3)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4)高效运作的管理体制。(4)优惠的经济政策。

 

七、深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和条件

1、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所谓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而成,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四大基本要素主:(1)创新资源,包括信息、知识、人才、经费,是创新活动的源头和基础;(2)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即开展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3)创新制度,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4)创新环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等。

作为创新型城市,主要特征有:(1)有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创新型的产业和创新型的企业,它们是创新型城市主要构成主体。这个城市应是以知识性产业为基础,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成为主要产业,而且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2)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3)人才汇集高地,人才成为重要的资源,城市成为各类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的高地。(4)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机制灵活,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文化多元交融。当然,作为创新型城市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特征外,往往还是独具个性和特色。

3、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本质。目的在于实现从城市发展观从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转变、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实现从不平衡发展向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转变。其主要表现为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产业比例不断提升,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创新人才聚集,创新创环境不断优化,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领先,在国家创新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地位进一步凸现。

(二)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和条件

1、经济快速发展,有较强经济实力。深圳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2006年后连续4年获得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第一名。

2、区位优势明显,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毗邻香港,是中国大陆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是一座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绩显著。高新技术产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高科技企业,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加值和出口值及其所占比重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4、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城市。2008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设计之都”称号。

5、初步形成城市创新体系。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一

6、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定位

1、要充分认识到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目前看,深圳离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研发能力和公共创新能力不足。三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必须充分认识到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长计议,夯实基础,切勿急功近利。

2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五大转型”。1)功能形态由经济特区功能为主向以国际化城市为主转变。深圳未来发展目标是以香港、新加坡为标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2)经济形态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深圳经济未来发展的空间主要在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实现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现代服务业越发展,其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建设创新型城市,主要依靠的是知识和智力,同时拥有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发展路径由聚集到辐射的转变,聚集引进来做大,辐射走出去做强。(4)发展重点由以经济建設为中心向“四位一体”全面发展转变。要丰富发展的内涵,把发展从偏重经济增长丰富为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单一目标的最大化变成综合目标的最优化,紧紧抓住现代化这个发展主题,从全面发展和全面现代化这个角度和世界发展水平的高度,来全面筹划深圳的未来发展。(5)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深圳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更多地通过提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的使用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定位

1、提高知识水平。这个“知识”是个大概念,包括科学、文化、教育等事业。加大经费投入,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投入。因为知识和文化才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永久动力和不竭源泉。

2、提高技术水平。核心技术买不来,核心技术引不来,自主创新才是支撑城市发展的筋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化,争取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水平分工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加大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从引进技术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转变。

3、提高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深圳信息化水平。城市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建设“数字深圳”作为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

4、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制度和法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的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一是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二是全面提升城市依法治理的水平;三是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

5、提高政策水平。政府应确实提高政策水平和决策能力。一要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做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二是更多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确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要全面清理和优化深圳的有关体制、政策和法规,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使经济活动有更大的方便度、开放度和自由度。

(五)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政策建议

1、利用中央给予的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加快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风险投资中心。

2、利用中央给予的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政策,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建设12所与城市地位相配备的高水平大学。

3、利用中央给予的国家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城市的政策,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4、深圳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立项名称 

世界科学工业园建设经验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科技城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最终成果名称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与深圳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课题成果形式 

著作

课题负责人姓名:

钟坚

      位:

深圳大学

课题组成员姓名:

李文群、章平、乐小芳、李小平、罗海平、吴尤可、李晓晗

课题立项时间 

20024

课题结项时间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