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周日现场 | 尹昌龙:用诗歌定义人生:重温中国古典时代的风雅

 日期:2025-10-13   来源: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前言

9月28日下午,2025年度《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迎来收官之作。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尹昌龙,以“用诗歌定义人生:重返古典中国的风雅”为题,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时光,在《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的韵律中,探寻诗歌与人生的深刻联系。


1活动现场回顾合集


图片


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与主持人雨燕


作为大讲堂的“常客”,这是尹昌龙第六次登台。他在开场时点明本次讲座的特别意义——既逢大讲堂创办20周年,又临近国庆与中秋双节。他坦言即便不写诗、不研究诗,诗歌的光芒依然能够照亮日常生活,可以成为每个人最好的人生挚友。

尹昌龙通过生动实例,解析诗歌的多重价值。从主持人“许雨燕”的名字出自“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到作家琼瑶之名来源于《诗经》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他指出“取名”是诗歌与人生最质朴的连接。而在失意时吟咏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思乡时诵读《木兰辞》的“暮宿黄河边”,诗歌更成为了精神慰藉。他还特别提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称赞诗人虽背负黑暗,却仍向世界传递全部善意,展现出诗歌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在梳理东方诗歌发展脉络时,尹昌龙比较了中西方诗歌“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的差异,并指出除了诗经外中国诗歌的两大精神源流:一是陶渊明“独善其身”的隐逸坚守,二是屈原“为家国忧思”的不屈抗争。而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智慧,以及苏东坡“既入世做事,又关照自我”的人生态度,则成为古人平衡理想与现实的重要典范。

尹昌龙强调,中国是一个将诗歌当经来阅读的独特民族。《诗经》作为文化源头,其首篇《关雎》以爱情为主题,印证了孔子“思无邪”的包容理念。唐诗宋词更是民族文化的一座“高峰”,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的作品,知晓率远高于其他文学体裁,成为文化中国的核心符号。他还分享了古人的“诗教”传统,指出科举考试中“试帖诗”的要求——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说明写诗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


图片

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


2互动环节


图片

彭思思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研究员(左)

刘洪霞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右)


3活动现场


图片

图片



4嘉宾合影


图片



活动摄影:黄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