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丨郭万达:深圳经济特区40年:制度创新如何影响企业家创新?
日期:2020-08-26 来源: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编者按:2020年8月16日,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联合邀请郭万达先生作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市民朋友们做了一场题为“深圳经济特区40年:制度创新如何影响企业家创新?”的精彩讲座。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就是靠持续不断的创新,带来巨大的变化。因为创新,深圳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为创新,深圳可以去期许不可限量的未来。深圳因创新而发展,因创新而变化,这个创新本身既有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更重要的还有制度的创新。通过这些方面的创新,才有了深圳今天这么一个超大城市的变化,在全球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地位。
一、深圳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企业家创新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21号主持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在座谈会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广大企业家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创新就要敢于承担风险”。总书记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分不开。什么是企业家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跟风险有关联的,和风险不确定有关。所以当企业家面对风险,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时候,要勇于创新。这个创新,我们称之为“企业家精神”,或者叫“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总书记又讲:“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维创新者胜”,指的是面对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还是要靠企业家创新精神才能克服这些困难。
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对深圳经济影响很大,但是靠深圳企业家的创新,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对深圳上半年GDP正增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不是一夜之间发生变化的,是40年深圳创新发展积累的结果。所以深圳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部企业家的创新史。深圳40年GDP的增长是一直在往上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发明专利授权量、PCT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都在往上走,而且走的趋势和经济增长的趋势几乎是同步往上的,这说明深圳这40年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成就,很重要的就是靠企业家创新。
40年来,深圳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模式历经了从加工发展、装配制造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四次演进、迭代,成功切换发展动力,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家的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不断的跃升,企业家抓住各种“风口”,从电子工业,到后来是计算机、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深圳每一次的风口大体上都能抓住,靠什么?就是靠企业家对市场的敏感,对风口的敏感,抓住了发展的机遇,这个城市也就因此而发生巨变。
二、影响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因素有哪些?
“创新是20世纪版的企业家精神”,这是加拿大经济学家MargareT Graham在《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书上所作的结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讲“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创新精神”。他也强调,我们得创新,不创新是没有竞争力的。我国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讲,“存在套利型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型企业家精神”,意思是说有一部分创新精神来自于套利,市场可能有空子,政策可能也有空子,企业家抓住空子的套利行为也是企业家精神。但最重要的还是靠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即创新型企业家精神,这样才能够推动这个城市的发展。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造了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转轨国家也特别重要。
那么影响创新的因素有哪些呢?主要有制度创新、区域文化、产业生态、知识外溢、政府规制还有个人的经历、知识积累等等,这些因素归结起来核心就是制度,法律规则、产权及对企业家创新有利的公共政策等正式制度以及行为准则、信息模式、信任关系和社交模式等这些非正式制度,所有这些因素对企业家的创新都会带来影响。
三、深圳制度创新如何影响企业家创新?
总结深圳40年来的制度创新,在以下七个方面影响企业家创新:
第一个方面,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是深圳企业家创新精神形成的源动力。在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我们建经济特区的时候,那时候解放思想,就是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很重要,成立特区,就是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所以才有特区。深圳特区成立,成为一代企业家摆脱贫困、追逐梦想的“应许之地”。
第二个方面,产权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对深圳企业家创新的激励。有产者有恒心,深圳率先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推行股权激励制度。1987年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1992年在全国率先制定《有限责任公司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支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1997年出台《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暂行规定》等。
同时深圳实行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1984年出台《技术引进暂行规定》;90年代中期出台《无形资产评估办法》《技术入股管理办法》《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2000年起构建全面的知识产权体系。
第三个方面,移民文化和人才流动为深圳企业家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形成了三次“人口红利”。第一次是农民工红利,然后是90年代的大学生,工程师的红利。2010年之后,大量的留学生、科学家的红利。这三次人口红利,某种程度上来看是跟我们的人口素质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个方面,金融市场为深圳的企业家提供了金融的支持。如果没有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可能就不会有深圳的今天。深圳从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后不断的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先改体制,然后制定政策,吸引风险投资机构来。制定有关的创业投资的规定,立法颁布有关条例。直到今天,比如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仍然通过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五个方面,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深圳企业家获得创新的空间。企业家要创新,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深圳从90年代获得特区立法权并推行依法行政,法治化程度走在全国的前列;1997年在全国率先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2013年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到现在实现了商事登记主体突破300多万个;2018年出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等,营造了优良的营商环境,降低创业成本,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第六个方面,产业生态为深圳的企业家创造了非常好的配套能力。深圳特区成立初期就把电子信息业作为基础工业,形成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具有强大而快捷的配套优势。一方面为企业家创新组合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竞争,倒逼企业家创新。丰富的产业生态使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共享劳动力、技术、知识、信息和部分配套市场,激发浪潮式的技术创新。
第七个方面,叫协同创新体系(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维度的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源等的协同)为深圳企业家提供机会和平台。包括产业界,大学和研发机构的协同,大型产业和初创企业的协同,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的协同。这些协同其实是带来很好的创新体系,有利于形成企业家创新的“栖息地”,至少产生两种优势,一是速度,包括创新的速度、进入市场的速度等,二是知识分享和进步,形成创新推动新的创新。比如说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刚开始有深圳大学,后来有南方科技大学。现在有更多的大学了。深圳有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发是和市场进行紧密结合的,对深圳的发展影响贡献很大。所以现在可以看到深圳有很多新型的科研结构,包括很多重大的实验室。
回顾深圳40年的发展,深圳的制度创新的方向主要就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最主要的就是要素的市场化。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这都是最基本的要素,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配置效率,为企业家创新提供空间,激发市场的创新活力。这是深圳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其结果就是,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深圳流动,推动政府改革,不断提升服务企业家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深圳制度创新成功的地方。
四、深圳的要素市场化存在哪些问题?
但是,深圳也不是没有问题,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还有改革的需要。
问题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存在“半城市化”现象。
现在深圳管理服务2000多万人口,常住人口1300万,接近500万的户籍人口。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半城市化”。很多人为了美好生活来到深圳,但是非户籍的常住人口与户籍的常住人口不能完全同等的市民的待遇,包括在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还有差距。这些就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人,待不住就走了。
问题二:土地要素市场,存在“二元市场”现象。
深圳最早拍卖土地,在今天来看,大家可能批评比较多的就是房价太高了,企业家也说房价高了,租金高了,怎么创新呢?制造业都呆不住了,挣的钱都不够付房租了。这里面有特殊的原因,是因为深圳的空间有限,你发展的很快。当然,可能跟房地产的政策,跟体制有关系。深圳的房地产也存在着“二元市场”。我们知道有一半是“农民房”,有点类似小产权房,是深圳城市化过程中历史遗留的问题。房价上涨过快,产业用地不够,这是我们讨论的最多的问题。
问题三:资本要素市场,存在“垄断化”现象。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大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体经济真正有效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抑制市场的活力。政府通过特许经营“垄断”金融资源,导致金融市场出现错配;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不到位,导致金融创新受到阻碍。
问题四:科技要素市场,存在“行政化”现象。
深圳的高交会就是科技要素的市场。高交会给很多的企业带来了很重要的信息。当然科技要素市场不能只有高交会,还包括其他方面。现在科技要素市场还存在着行政化的倾向。比如说,政府掌握相当的科技资源的分配,包括科技项目、科技资金、科研人员的考核等等。现在搞科研的,政府的钱报账很难,这里面就涉及一些怎么让这些科研的人员能够更有激励的去安心做科研。
问题五:数据要素市场,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数据是被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列入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但政府部门各自为政,难以打破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壁垒,造成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不共享,而且带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数据不流动、不开放、不共享。
深圳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领先城市之一,也存在数据和信息“孤岛” 的问题,影响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发展。
五、深圳的制度创新方向?
我的建议,就是开启改革新一程、率先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对深圳来讲,主要是五个方面:
第一,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着重解决深圳历史遗留的土地市场的违法违章建筑问题,为企业家创新提供产业空间,降低营商成本。
第二,加大劳动力配置市场化改革力度,着重提高在深圳务工的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和水平,破解“半城市化”难题,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支撑。
第三,进一步深化资本配置市场化改革,着重解决民间金融的合法合规发展问题,破解金融市场的“垄断化”,为实体经济和新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第四,加快科技市场建设,构建科技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着重解决科技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
第五,深化数据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着重解决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问题,加快实现政府数据的开放和共享,为科技创新提质增速。
六、深圳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保障企业家创新?
第一、解放思想是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源泉。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中“思想”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解放思想,就是要拓展国际视野。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解放思想,就是要继续改革开放,开放的大门要越开越大。
第二、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技术是创新的基础力量,而制度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相较于西方企业家,中国企业家仍然要把更多时间花在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经过改革开放40年,深圳建特区40年,政府仍然要通过制度创新给企业家放权,给企业家让渡资源,给企业家更大的“空间”,这样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时期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第三、企业家创新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以及政府的改革。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能起多大作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改革的力度。要进一步放松管制、改革要素市场、减政放权、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落到实处、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第四、企业家创新需要教育和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互动,才能从模仿创新走向颠覆性创新。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倡导创新精神,建立完善能够激励科研人员的体制机制。创造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互动的环境和平台,激发创新的活力。
第五、深圳要在先行示范区建设中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高质量的发展。深圳的“双区”驱动,一个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个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个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先行示范区,中央赋予深圳应该讲很重要的使命和目标。到2025年,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到2035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特别提出深圳要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对深圳提的很高的要求,也希望深圳要成为一个先行示范的城市。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仍然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高质量的发展。
比如说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等。
同时支持深圳用好特区立法权和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所以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首先要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前面,还得大胆试,大胆闯,这就需要综合授权。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制度的创新,给企业家的创新带来更大的空间。企业家的创新有空间了,深圳才能成为全球创新的城市,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有影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全球的标杆城市。
嘉宾简介:
郭万达: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重点研究领域: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港澳经济与粤港澳合作、城市化与创新发展。主持过国家高端智库及国家有关部委委托的多项政策性研究课题。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开放报告》《中国城市化及特大城市的思考》《无悔减排与低碳城市发展》《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正转向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