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丨魏达志:深圳十论:让历史昭示未来 --深圳四十年的发展经验与“先行示范区”的发展趋向
日期:2020-08-26 来源: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编者按:2020年8月8日,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联合邀请魏达志先生作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市民朋友们做了一场题为“让历史昭示未来——深圳发展四十年的回顾与前瞻”的精彩讲座。
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40年深圳走过了非常不平凡的历程,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而每一位特区人都为它付出了努力和汗水。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魏达志老师一起来回顾过往,瞻视未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深圳经历了摧枯拉朽、波澜壮阔的深刻变化并取得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构建国家创新性城市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并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路径、结构、模式与样板,其四十年的发展进程、基础与经验,值得研究、总结与推广;与此同时,为了实现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出台,“先行示范区”作为国家的战略性目标,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布局下的“双区驱动”,深圳还需要推出若干重大的战略性与策略性的措施与突破,从而不辜负国家民族的重托与大国崛起的期待。
深圳作为国家战略指引下的“先行示范区”,我们必须强化两大视角:
一是全球视角,因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崛起,我们必须建设能够媲美纽约、伦敦这样的全球性中心城市,通过全球城市建设,既可以适应世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又可以通过经济极核带动区域甚至国家的发展,还可以对人类的整体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
二是国家视角, “先行示范区”的战略价值首先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示范一条符合国情并可以普及全国的强国新路径与强国新模式,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在国家两个一百年的追寻之中,分阶段地展示能够代表国家的世界一流、世界领先与世界标杆城市。“先行示范区”既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的战略性安排,更是一个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指引下的战略性重托。
离开了这样的两大视角,我们将会在深圳建设成为“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出现迷茫和困惑。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自身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发展具有全球性竞争价值的核心技术、产业提升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不断进行聚集与强化,从而实现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建设发展、甚至对全国发展的先行与引领作用,并对持续提升国家全球性竞争力与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贡献。
一、凝练紧跟时代旗帜鲜明的“深圳精神”
--实现城市行为导向向价值导向的精神升华
研究深圳的发展路径,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深圳城市精神的凝练与城市文化的积淀。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思想、哲学、方向与标识;城市精神,也是城市的旗帜,是城市的特色、形象、动力与源泉;城市精神,更是城市的独特使命、核心理念、家国情怀与竭诚奉献。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真正的哲学是这个时代的精华。”我们根据经典理论的引领,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深圳精神”凝练的过去与未来。
1990年,中共深圳市委先于全国提出了 “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城市精神,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凝聚了城市的力量,并在全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02年,深圳开展经过集思广益,最后确定深圳的城市精神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对于城市的发展,同样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
但当2020年,深圳纪念特区创建40周年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深圳第一次确立城市精神,到第二次经历了12年的时间;而从第二次确立城市精神,到2020年则将经历了18年的时间。时过境迁,深圳的发展实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城市的精神凝练、科学定位愈来愈需要强调地域的特色与鲜明的国家作用。而以往的城市精神概括,虽然精彩,但是已经与诸多的城市雷同,缺乏了深圳城市独特的气质与风格。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曾经公开报道, 本地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1.96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22438.3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38年增长2152倍,年均增长22.4%,高于同期全国9.6%和全省12.7%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
深圳应当在“先行示范区”的旗帜与目标下,重新凝练“深圳精神”,实现从过去“深圳精神”的行为引导上升为精神与价值引导的突破,从而继续引领特区攀登更高的全球性高峰而努力。建议当代“深圳精神”的凝练,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指导之下,更加强调城市特色、更加具有特区神韵,更加能够表达深圳人的精神面貌,更加能够体现深圳经济特区的先行与国家崛起的关系:
谨对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精神”作如下初步概括:“国家道路与特区探路的使命;国家崛起与特区担当的抱负;国家转型与特区先行的责任;国家梦想与特区模式的奉献。”
深圳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奇迹,也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崛起的典范,整个深圳特区的成长历史,都是在为国家探路、承栽使命、责任担当、竭诚贡献的过程,是创建全新发展模式的努力,这既是深圳发展的特区基因、城市灵魂与成长根基,同时体现深圳拥有的全球视野、国家立场、特区特色和使命担当,并充分表达经济特区对于大国崛起的意义和价值。
二、构建高屋建瓴与时俱进的战略定位
--实现特区窗口城市向全球标杆城市的飞跃
战略定位,是任何城市引领要素集聚、资源配置的导向与信号,也是明示城市当前与未来一定时段的战略性走向。不同的城市定位,吸引不同的要素聚集,从事不同的资源配置。而缺乏城市的战略定位,就是缺乏城市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
深圳经济特区,从摸着石头过河,从杀出一条血路,到“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深圳城市的战略定位一直是一个不断优化与提升的过程。
我们以为深圳的科学定位与发展模式的创造,正是中央对特区的最大冀望,因此深圳既需要提供“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的全新发展模式,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全新发展动力,需要提供“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经济总量, 需要提供“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的全球创新与资本高地,而且还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建设引才聚才、创新创业的好环境,从而实现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支撑、模式支撑与路径引领。这些战略性定位已经跳开了城市本位思维,而更多地体现为全球视野、国家胸怀和特区担当。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必须铸造拥有核心引擎功能的全球性顶尖城市,其城市战略定位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四大因素:一是必须考虑与对标全球最发达城市的竞争与参照关系,勇于面对来自世界强国的挑战;二是必须考虑工业文明向科技文明时代转型与持续发展的关系,在积极提升工业文明内涵的同时,热情拥抱欣欣向荣的科技文明;三是必须考虑对自身城市以及城市群未来创新与引领的关系,真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四是必须考虑对国家重大战略性目标的支撑与贡献的关系。并将城市的战略性定位与功能性定位结合起来,向世界一流城市、领先城市与标杆城市方向前行。
深圳必须实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为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设立的三大战略性时段目标,新的战略性定位将引领我们,包括2025年实现产业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单体突破,2035年实现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综合突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经济、金融、科技、文化、海洋、艺术、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突破,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性城市。这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性要求,也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期待,而且已经成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必须面对、必须承载、不容回避的战略性使命与担当。
三、激发引领时代统揽全局的改革智慧
--实现特区试验区向国家示范区的跨越
深圳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敢闯”史,闯了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闯了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闯了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并初步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改革依然是未来特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依然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深圳的改革,不仅需要问题导向,同时还更需要战略导向,并将战略引领和问题导向作为改革的前提与基础,以率先行动形成可传播、可复制的改革示范,如果深圳的改革不能继续引领未来的发展,不能在“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方面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改革领头羊的地位将会丧失,其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性功能亦将同时弱化。
毫无疑问,深化改革应当从政府做起。深圳应以全球视野对政府现行政策体系实施伤筋动骨的深刻变革,推进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科学发展和高速发展。应强势实现外向型政策体系向开放型政策体系的改革与突破,大胆改革那些当前依然捆绑我们手脚束缚我们前行的监管政策,特别是对科研人员繁琐的财务制度,大胆改革那些不适应开放型经济时代的封闭性政策条款, 大胆改革那些不利于建设经济主体公平公正竞争的环境政策, 大胆改革那些吸引企业围着政府转易于产生腐败的财政政策, 大胆改革那些因政府资源垄断而又约束市场发展的自我膨胀政策,大胆改革那些不适应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的政策体系,从而使这些能够让政府伤筋动骨的深刻变革得以兑现。
在外向型经济时代,有很多是是而非的政策,我们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何以既大胆又理性的思维对改革遇到的痼疾进行判断,时代在呼唤改革的勇气与改革的智慧。包括由过去的倾向型政策向普惠型政策转变,由扶持性政策向励型政策转变,由刺激型政策向常态型政策转变,由杠杆型政策向稳定型政策转变,由随机型政策向战略型政策转变,由应急型政策向系统型政策转变,由内向型政策向开放型政策转变,由应对型政策向长期型政策转变,由依赖型政策向创新型政策转变,由单一型政策向协同型政策转变,通过整个政策体系创新、改造与提升,提高效率、避免腐败、创造公平,从而为更好地为建设“先行示范区”保驾护航。
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改革引领未来时代的前行,通过改革形成国家发展所需要的路径与模式,改革应该从政府做起,能否形成具有引领时代、统揽全局的改革智慧,是对“先行示范区”能否与时俱进的新考验。
四、形成科学配置全球资源的开放格局
--实现单纯引资向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制度突破
深圳从创建之初,就拉开了饥不择食招商引资的大幕,因为我们穷怕了,我们太渴望摆脱贫困了,我们非常想如何摆脱国民经济几乎达到崩溃边缘的境地,我们太需要开始进入投资驱动的工业化进程了。改革促开放,开放推改革,无论是“三点一线”的战略,还是“两个扇面”的辐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特区的第一桶金,我们开始尝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
与此同时,深圳开始面对一个复杂的世界,一方面深圳正在谋求进一步的国际化,以全球视野开展更大范畴的国际经济与科技合作,强化城市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不断根据国家战略走向世界市场,根据2016年10月媒体的公开报道,深圳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全球已经建成250多家研发机构,建成70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研究机构;另外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深港澳合作,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如何以更加开放、包容、豁达的心胸与方式方法去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并形成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方面的紧密协同与一体化发展,是深圳应该思考的重大命题。
构建开放新格局,深圳以大湾区发展规划建设为契机,争取推动深圳更多项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专项实施方案,推进深港澳在经贸、金融、教育、科技、人才等各领域更紧密合作,对标国际化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发展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如果开放型经济首先在深圳形成气候,将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与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如何形成“先行示范区”的开放新格局, 深圳市委、市政府亦是踌躇满志、胸怀壮烈、出手不凡。
深圳一方面,需要根据2020年3月20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在土地要素市场、劳动力要素市场、资本要素市场、技术要素市场、数据要素市场、要素价格市场等方面加快体制机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以提高市场化配置的效能;另外一方面,深圳更加需要实现自主配置全球性优质资源方面的突破,深圳虽然较之全国先行了一步,但是在形成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制度建设方面依然没有形成重大突破。
全球性优质资源,包括全球性的自然禀赋和人力资本,在当今世界,自然资源虽然重要,但拥有科学技术、人才优势和人力资本则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改革创新,形成一种有利于配置全球性优质资源、特别是吸引不同类型科学家的体制与制度优势,从而在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广泛的范畴实现对世界科技资源及其它优质资源配置的制度性竞争优势。如果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不能够创造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制度突破和全新的开放格局,将是我们未来发展重大优势的丧失。
五、重构创新驱动科学发现的动力构成
--实现技术创新向知识创新与科学发现的冲刺
深圳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并仍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动能结构”,并不断冲击提升新的经济规模,结构引领规模并优于规模,就是为了摆脱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路径依赖。在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深圳作为我国一线城市中最年轻且最具活力的城市,在5G技术、石墨烯太赫兹芯片、3D显示、新能源汽车、特种计算机、柔性显示等多个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正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并加快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进。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2019年的统计公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27.09亿元,人均达到29498美元,比较197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1.96亿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根据《南方日报》(记者/张秀娟)报道,2019年,深圳国内专利申请量达261502件,同比增长14.3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2852件,同比增长18.41%。国内专利授权166609件,同比增长18.8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6051件,同比增长22.25%,授权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名,仅次于北京。截至2019年底,深圳累计有效发明专利量达138534件,同比增长16.54%。深圳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5.22%,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6.3件,为全国平均水平(13.3件)的8倍。2019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45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6%,占广东全省总量的70.6%,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其中华为公司以4637件居全球企业第一。特别是R&D支出占GDP比重已居世界前列,根据统计局的公开数据,2013--2017年间,深圳R&D支出年均增长14.9%,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67%提升到2017年的4.35%。
深圳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创新最深沉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深圳的“六个90%”,包括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预示着深圳全新的创新动力最有可能成为具备核心引擎功能的全球性中心城市。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应继续保持 “六个90%“的创新方式与创新源头,一方面通过激励制度加强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大研发投入的强度,并创造企业既从事技术开发又从事科技发现、技术发明的全新创新模式;另外一方面,实现迅速补充城市知识创新体系的缺陷与不足, 加速形成高规格的知识创新支撑体系,在强化技术创新体系与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结合的同时,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关联效应并实现大科学的大布局。以光明科学城为例,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学、综合粒子设施、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六大科学布局即将全面落地,其他重要的高校与科学平台亦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以实现未来持续长远的战略性发展,弥补深圳在科学发现方面的短板与缺陷。
六、强化集约配置稀缺资源的虹吸效应
--实现本土集约发展向虹吸效应的更优模式转型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深圳创造的又一个好模式是“集约发展模式”。深圳的土地面积1996.85平方公里,仅仅是上海的30%,广州的26%,北京的12%,而且还有一半属于生态保护和绿化用地,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在2016年每平方公里产出为9.7亿, 是上海同年的2.24倍,广州的3.68倍、北京的6.42倍。深圳在2017年每平方公里产出为11.01亿元,在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崛起的过程中,深圳这种集约发展的模式创造,将不仅仅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而且将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奇迹,她将成为证明中国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家走向未来正确道路的典型范例。
在深圳城市集约发展的模式下,在各种稀缺资源的集约配置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载体依然在深圳密集布局,至2017年底,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230家,是2012年的3.9倍。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1688家,比2012年增加928家,是2012 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3%。其中,国家级创新载体103家,省级创新载体253家。作为深圳设立研发机构主力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截至2017年底,拥有研发机构4296个,比2012年增加3688个,增长7.1倍,年均增长47.9%。
深圳在继续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同时,如何举全省之力,尽快将惠州大亚湾与东莞临深片区划归先行示范区统筹安排, 或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和土地划拨,或安排三地合作示范区,实现深圳与深汕合作区的无缝链接,推进整个片区重大科学项目与重要产业集群的布局与发展。同时实现“先行示范区”对周边城市以及城市群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七、优化高质成长全球领先的产业结构
--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向提升全球分工地位的突破
深圳四十年来所形成的“高端产业结构”,既是深圳发展的优长结构,也是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常抓不懈的战略性结构,目前深圳拥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拥有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已经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深圳拥有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五大高成长的未来产业;深圳还拥有十类左右的文化创意产业;加上机械、服装、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等若干优势传统产业,使得深圳已经形成了在全国大中城市里最具高端引领、快速发展、持续发展、滚动发展的“最优产业结构”,并在具有优化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形成“结构优于规模”的竞争性优势。
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的发展为例,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1979年零起步到2010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用了32年;从2010年的1万亿元迈向2017年的2万亿元,用了7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2年的12931.82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21378.78亿元,年均增长10.6%;增加值由2012年的4135.24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7359.6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GDP比重提升至32.8%。至2019年,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3667.63亿元,比上年增长9.1%;物流业增加值2739.82亿元,增长7.5%;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1849.05亿元,增长1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30.85亿元,增长11.3%。
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应当持续不断地培育创新新动能。促进5G、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技、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推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推动大科学装置的尽快落地,规划建设石墨烯产业基地,培育最新一代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制药等创新型产业,发展海洋产业及其它跨域型新兴产业并占领世界制高点。“结构优于规模”,深圳优化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当中进一步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并产生势不可挡的先行优势,为创建“先行示范区”冲刺世界标杆城市奠基,并为中国重新改变现有的世界产业分工格局、改变发达国家在核心、在上游、在高端;而我们在边缘、在下游、在低端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应有地位作出有效支撑和杰出贡献。
八、孕育活力的市场主体并优化发展环境
--实现培育市场主体向形成法律制度保障突破
深圳之所以能够形成全国瞩目的“企业成长模式”,是因为深圳已经成为全国创新型企业、战略性企业、高科技企业、高成长企业、知名品牌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并且能够拥有不断优化的商业模式与产业业态。与此同时,深圳因此也形成了全国最好的“所有制结构”。
目前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继续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创业密度最高。期间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城市创新体系之中,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依托知识创新获得价值发现,并确认自身在产业技术链上的环节与位置,从而掌握若干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案例在深圳屡见不鲜。大量的民营企业的存在,是深圳提升市场活力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深圳创造了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和“企业成长模式”与“企业家成长模式”,这也是深圳源源不断地产生500强企业与品牌企业和大批优秀企业家的重要基础。
根据央广网2018年1月15日消息(记者杨振)深圳不断推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登记程序,让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大大降低,激发了市场活力。目前深圳商事主体增至300多万家,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从2013年3月1日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新登记商事主体大增,平均每月新增3.8万户左右,每10人拥有商事主体2.4户左右,无论是创业密度还是商事主体增长速度,均位居全国首位。2019年10月,深圳推广商事登记“秒批”,是深圳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数字政府的举措之一。通过自动上传、自动比对,自动审批等等流程,实现企业办理业务的“秒批”。深圳充满活力、颇具规模的市场经济主体,将成为“先行示范区”对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最具生命力的活跃因子。
深圳必须继续发挥聚集市场经济高端主体的优长,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在目前深圳拥有320万家市场经济主体的前提下,以更加宽松的经济环境,以更加大气的政府政策,不断孕育、培育并集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主体,特别是占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营企业,特别需要得到坚实的法律保障与制度保障,因为他们不仅是深圳辉煌四十年的行为主体,更是实现“先行示范区”战略性目标的行为主体,如果忽略、弱化甚至缺失了这些行为主体,将必然贻误国家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性目标,其后果非常严重。
九、促进政府和市场有形无形的相向发力
--实现政府配置资源向市场决定作用的方向迈进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资源的基础平台和基本路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与经济社会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圳40年来的发展历程,一个重大经验就是不断地实现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并实现政府与市场的相向发力,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地面对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认识市场、调控市场并实现与市场的同步、引领和协同,包括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和重大举措,政府在充分认识市场规律之后的政策引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深圳在实现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的重要原因。
深圳需要继续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重大作用,能否继续实现政府要素与市场需求的相向发力,即实现市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完美结合。能否继续创造适宜市场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能否继续保持吸引世界优质要素的城市魅力,能否继续培育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和前赴后继的市场力量,是我们面临的新的考验与新的突破。
我们亦可以将其归纳为特别注重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政府市场协同模式”,深圳这一发展模式的形成,有利于深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体现“先行示范区”引领与带动作用的关键环节。
十、 超前认识持续布局的新兴经济形态
--实现被动招商向主动布局新兴经济形态的转变
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辉煌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奋进的艰辛历程,也是我们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当前走向未来,由一域而察全局的心路历程,才有了我们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基础和新时代的发展起点。
评价一个区域或者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与滚动发展能力,关键在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增量、质量及其现代化高端产业布局的突破口,所以必须考察它在所处的历史发展周期中所拥有的新兴经济形态及其产业内涵的创新性、特色性和领先性。
比如在深圳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形态,就包括城市群经济、都市圈经济、总部经济、湾区经济、智能经济、海洋经济、标准经济、质量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能源经济、材料经济、艺术经济、自贸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等等这些前沿性的经济形态。而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就是经济形态的演变和交替,经济现代化的表现就是一种或多种新的经济形态的转换,并逐步促成新的创新投入,因为每种经济形态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时代理念、主导产业、科学内涵、发展模式、内部结构和运行制度等,而这些恰恰是深圳未来能够实现经济高端引领与结构转型的重要内涵,这些创新性的经济形态更加容易产生各种优势叠加的新型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范畴,是培育创新优势、增强核心引擎动能和持续发展后劲的新兴领域,也是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不断注入的源源动力。
深圳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崛起中的“先行示范区”,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先试城市,有利于抢占世界新的经济与科技制高点, 深圳应当进一步大胆地建设并形成更加具有规模和质量的全球性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中心、海洋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并进一步促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若干中心城市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在全球性竞争格局中,实现对国家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
嘉宾简介:
魏达志,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深圳大学教授。36年来长期坚持特区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跟踪研究。先后获得“特区模范青年知识分子”光荣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深圳市鹏城青年功勋章;深圳市杰出专家;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奖;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出版的学术与艺术类著作计32种,获奖十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