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讲座报道丨阮大仁:中国书法的韵律美

 日期:2019-09-17   来源: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中国书法的韵律美

  编者按:2019年8月4日,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联合邀请阮大仁老师作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市民朋友们做了一场题为“中国书法的韵律美”的讲座。

W020190917570690128980.jpg

  精彩内容回顾:

  前言:中国行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行楷(真行),创体者是东晋的王羲之;二为行草,创体者为王献之。自唐太宗称王羲之为“书圣”后,沿用至今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定论。但为何行书今不如古呢?

  一、写作行书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方法

  马克思曾说,“一个工业的制度是由它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决定的。”,若把写字比作一个工业,那么它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指的是什么呢?

  (一)生产工具

  行书写作生产的工具,包括与身体有关的和与身体无关的。与身体有关的有心、眼、肩、臂、肘、腕、掌、指等,与身体无关的主要指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无论古今,行书写作的生产工具基本一致。

  (二)生产方法

  生产方法指的是执笔与运笔,也就是笔法。同时案头书与壁间书也是有不同的,在明中叶之前,古人写的字都是放在几上看的案头书,字多不大,型式为斗方、册页、横幅、手卷等。在明之后,因为一般的民宅加高、加大,开始有了挂在墙壁上的直幅、中堂、对联等书作,字变得大了,这就是壁间书。

  二、笔法的改变

  (一)坐姿的改变

  从各种古画可看出,写字时,古人与当代人坐姿并不相同。

  在唐宋之间,书者改变坐姿,先前是席地而坐,之后改为坐在椅子里,或站在桌前;坐在地上时,使用的几案甚为矮小,因此书者是用左手持纸,右手执笔,双臂均为悬空。

  (二)执笔方法的改变

  在席地而坐时,书者是用右手的三指执笔,之后改为用右手之五指执笔。

  (三)运笔方法的改变

  自古至五代(北宋之前),书者的坐姿是席地而坐,左手执纸,纸没有依靠,右手以三指执笔,运笔时,不多做上下提按的动作,乃用草法之使转书行、草(同一个字的笔画之粗细,变化不大)。至北宋,乃始用桌椅,书者是坐在椅子里,把纸平放于桌面上,右手多以五指运笔,指法因之没落。但在指法没落后,仍有书家以三指执笔,如北宋苏东坡(用单钩法)、明朝李应祯等,近代之于右任、溥心畲等等,皆用內擫法,不过此为极少数人,常人均不运指。

  三、指法

  指法就是用手指(以大拇指为主)去转动笔杆,由指尖转向掌心者则为內擫或右转;由掌心转向指尖者则为外拓或左转。

  在转动笔管时可以运指、运腕或运臂,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是一个选择题,不是一个是非题,由书写者自行选择即可。

  王羲之与王献之二者指法也有不同,王羲之只用內擫法,因此其字多不相连接,乃创行楷。

W020190917570690221993.jpg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首创外拓指法,加上內擫,乃为双向之转动,因此其字乃可多相连接,有时甚至可以得一笔书。

W020190917570690291530.jpg

王献之        中秋帖

  以指转笔时自转,以腕及臂转笔是公转。

  若只作公转,无论是将笔左转或者右转,都必然会有转到尽头的时候,因此必须把笔管提到空中去转回来,以便继续写字,这样书写的笔迹就无法连接起来。

  若只作自转,只作內擫,即单方向右转,也会因为会转到尽头,必须把笔提到空中,转回到笔尖,因此采用內擫法者,自一千七百年前的王羲之到上一代的于右任、溥心畬等人不论是写行书或草字皆不相连,如果能兼用內擫与外拓法者,因为能左右双向转笔,所以可以生生不息,字多相连接,有时可得一笔书,如王献之的中秋帖,米芾的张季明贴等。

W020190917570690365450.jpg

米芾 张季明贴

  其中,米芾的临御史君贴有四行字,前两行用王羲之的內擫法,后两行则用王献之的外拓法。

W020190917570690439280.jpg

米芾 临御史君贴

  自唐太宗独尊“大王”后,外拓手法没落,由二王至唐太宗,大约三百年,可分三个阶段,前150年间,认为王献之之书法优于王羲之;梁武帝至唐太宗期间,二王并重;唐太宗后,独尊王羲之,使得唐人中,除了草书名家,如张旭、怀素等之外,世人多已不知王献之外拓之笔法,在改变坐姿后,书者改用右手之五指执笔,此时第四指之背部,乃阻挡了在使用內擫笔法是笔管的转动,指法因之没落。其补救之法是采用王献之外拓的指法,在转到第四指背部产生阻碍之前,将笔转回,可是在使用五指执笔之后,除了少数人外,写行书者,多已不知此法。

  若用笔法来分,行书史可分为三个时期,自二王到米芾,大约七百年,用草法;自赵孟頫到元朝,又是七百年,用楷法;在二者之间,大约三百年,则为行楷二者之间,为不变之时期,用草法写行书,是一行一行去写的,用楷法去写行书,是一字一字去写的。

  现在学字公认要学王羲之就要经过赵孟頫,这其实是错的。元朝赵孟頫建立了这700年来学书法的规则,但正如清朝傅山所讲“真行無過於蘭亭”,真行就是用王羲之的内擫法写的字。用王羲之的内擫法写出来的字像楷书一样,所以改行楷,赵孟頫学得很像,“然是楷中多行”,赵孟頫是以楷书为基础,行用楷创,“殊不知右軍是行中多楷也”,但是王羲之是用草法来写行书。换言之,赵孟頫是楷书去写行书,而王羲之是用草书去写行楷。这也是由于赵王二者所处时代,坐姿、执笔、运笔皆不相同,包括行书的用途、篇幅的长短、字数与行数等等也不相同。

  四、结论

  王羲之创造了行楷,王献之创造了行草,二人相差40年,为什么却能各自创体?而距二王已1700年之久,为什么无人再创第三种行书体裁?这都与笔法有关,王献之是外拓和内擫同时写,所以他的字连着,而王羲之用内擫,字是不连的,所以他们各创一体。唐末五代大家改变坐姿,用五指执笔,王羲之的内擫法不能使用,所以就失传了。然后由于一般人是用内擫,而米芾是用外拓,即行草的笔法写行楷,于右任用内擫去写草书,所以他们创体了。

  二王之字确实已在高山之顶,但他们也是从头学起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会进步的,因此学习书法不要总说今不如古,要有信心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