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港“双城”合作的3.0愿景: 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日期:2019-04-29   来源:晶报

W020190429590324269447.jpg

郭万达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四个中心城市、三个极点带动、七个节点城市的格局之中,深港两城更是因为各自都是中心城市,其“极点带动”作用尤其受到各界关注。深港合作本身已达何种深度、两城各自的优势为何、未来还能在哪些层面深化合作?4月28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对以上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并徐徐展开一幅美好的愿景:深港各自具备的科技创新优势,在未来的深化合作中,将叠加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大合力。

    晶报记者 魏鼎

    40年演绎精彩“双城记”

  

  讲座从“双城”的故事讲起。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当然是狄更斯在《双城记》这部小说中写到的伦敦与巴黎,时至今日,这两座城市之间的关联还十分密切。郭万达认为,深圳与香港作为“双城”的联系可能要更为紧密。

而时光回溯到40年前,彼时的香港已然是一座国际大都市,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跟“双城”还沾不上边;2005年,郭万达去英国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一个名为Wilton Park的著名论坛。论坛布置给他的演讲主题是“香港和上海怎样竞争”。郭万达拒绝了这个题目,要讲“深港怎样合作”。可见,那时人们对“双城”的理解,主要是香港和上海;2017年,郭万达到新加坡参加研讨活动,对方希望他能讲讲香港和深圳的双城合作,而以前学者到新加坡往往讲的是香港和新加坡的双城合作。

   40年弹指一挥间,深港“双城”概念已经体现在多个领域和层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比如“经济双城”,“香港+深圳”GDP总量已相当于瑞士或沙特阿拉伯一国的GDP,超过了阿根廷、瑞典;再比如“生活双城”,常住在深圳的香港居民约13万,在深圳就读的港籍学生2.4万;还有“湾区双城”“深圳制造+香港服务”、“深圳创新+香港研发”等,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辐射带动效应。可以说,香港和深圳得益于互相之间的支撑与借力,前者已演进为全球金融中心,后者正在迈向建设“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目标,深港用40年的时间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双城记”!

    香港的基础、原创研究能力很强

   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深港应如何认识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双城”之间的优势互补?郭万达发现,在现实中很多人对香港所具备的优势认识不足,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再认识。正面临“双转型”的香港,除了众所周知的金融业、服务业,还有诸多值得注意的优势。

香港虽然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但香港的基础、原创研究能力却很强。根据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SCI论文数量及近年香港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都非常可观;香港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信息技术等研究领域,都有着非常好的基础。

第二个显而易见的优势是香港的自由港优势。从数据上看,香港的转口贸易占60%,香港的离岸贸易极为发达,已成为全球贸易的指挥中心。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额长期占内地服务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从制度上看,自由港意味着零关税、手续简单,虽然内地也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可是在制度上和环境上跟香港还有差距。

   香港既是全球金融中心、外汇中心、股票中心、黄金交易中心,又是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通过建设离岸人民币中心,为人民币在内地以外的全球市场提供一个循环平台。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所占比例高达76.14%。

此外,还有香港的法治优势以及作为单独关税区的优势。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争议服务中心,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此外,作为单独关税区,香港是WTO的成员。大湾区规划纲要还支持香港以“中国香港”名义,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参加有关国际组织。

    深圳的产业链及营商环境极具优势

   与香港相比,深圳的自身优势恰能与之互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这一定位的核心就是创新。

2018年,深圳的GDP增速7.5%,居亚洲城市前五。其中,战略新兴产业占GDP比重40%,金融业占GDP的比重12.7%。深圳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十分丰富,新旧动能转换顺畅,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十分明显。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海洋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机器人产业等在内的新动能产业,形成很长的产业链。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前列。

营商环境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深圳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各个方面,不断改善并提升营商环境,构建了机场、港口、高铁、城轨等在内的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了包容的移民城市文化,其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市民不断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2018年,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6130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以上,新引进人才28万名,新增全职院士12名。

   “双城”合作将跃升为“双向开放”模式

   未来应如何发挥深港综合优势,深化“双城”合作?郭万达认为,深港“双城”合作由“合作1.0”版本,即“引进来”模式,升级为中期的“合作2.0”版本,即“走出去”模式,如今已跃升为“合作3.0”版本,也就是体现为经济一体、社会融合、治理协同等的“双向开放”模式。深港“双城”合作的愿景是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这一愿景同时也和大湾区的发展愿景不谋而合。

为实现这一愿景,深港“双城”应在哪些层面深化合作?郭万达认为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之间的对接。因为一座城市的规划是有纲领性的,也是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城市规划之间不对接,交通不对接,功能不对接,产业不对接,谈“双城”合作就没有基础。未来,香港与深圳之间的交通对接将更加优化,港澳人士到内地就业也将更加便利。

   其次是加强深港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对接,并提升深港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未来深圳将与香港的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优势学科、国家级实验室和新型研究机构。鼓励深圳企业与香港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

深港科技成果的转化也非常重要。深圳将探索与香港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一批面向香港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设立深港大湾区创新验证中心,为早期创新活动提供种子资金、基本设备和创新孵化服务。

   科技和创新离不开金融,金融监管应适应科技的发展。未来,深圳将共同探索金融支持科创的新模式。包括探索“管道式”的金融开放,联手香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深港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合作,探索“沙盒监管”的模式,形成香港与深圳“金融科技”的合作发展格局。

   最后是探索深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将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这涉及到四个方面:以香港为平台,以深圳产业为支撑,打造国际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 加强与香港合作,探索共建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强与香港合作,探索共建跨境知识产权大数据运营中心;加强与香港合作,探索共建知识产权交易和金融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