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堂的“粉丝团”
日期:2008-03-27 来源:深圳特区报
今年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又要开始了。作为文化记者,我对这一文化活动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大讲堂中那些闪烁的言辞构成了我去年工作的主体,逐渐增加了我的知识储量;忧的是,每个周六日举行的大讲堂总让我盼望已久的周末泡汤。然而如今回忆起来,在喜恶之外却平添了一层温暖,那种温暖来源于坐在我身边的孜孜不倦的市民。
虽然每次大讲堂观众数量不一,但几乎每次我都会发现相同的面孔出没在人群中——他们有的是退休老人,有的是企业的高层,有的是深圳市的文艺家,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们共同组成了忠实的“粉丝团”,出于对大讲堂的爱戴,他们跟嘉宾的交流便不再局限于学术上的,更有情感上的。有一次,在著名艺术理论家皮道坚的讲座上,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问,我们年轻的岁月被蹉跎了,在人生的末端,还能提高艺术品位吗?习惯于在学术论坛中做报告的皮道坚也许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人向他提出这么“人性化”的问题,在给老太太提出几个建议以后,他以自己都没有料想到的激动语调为眼前的长辈呐喊助威:“你有这种想法真的非常好,只要人心不老,永远可以学习新东西!”
深圳的一些文化工作者也是大讲堂的常客,比如词作者蒋开儒便是其中一位。有一次广东音乐家郑秋枫来开坛讲座时,蒋开儒就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几个问题,新老两代音乐家的智慧碰撞成为该场大讲堂的亮点。后来,在电梯里,有位市民好奇地问蒋开儒,你是搞音乐的吗?蒋开儒腼腆而低调地说:“我是来学习的。”
与我一起采访大讲堂的一位同事有次跟我说,每次去采访,她都会看到这些“粉丝团”,久而久之大家都成朋友了,“每次我迟到了,总会看到他们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我,那时候心中真是装满了感动!”
类似的琐屑例子可以列出一大筐。在大讲堂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各行各业的人们由于相同的志趣而互相交流,互相爱护,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气场。虽然,不少前来开讲的专家都担忧地表示“我还是第一次在大众面前讲这个话题,真不知从何讲起”,但这些讲座都无一例外地圆满成功,或许也因为有着这些求知若渴、真诚相待的可爱听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