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27期)

 日期:2006-11-10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2006年第27

(总第27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0月18日

 

 

景海峰:《中国文化形象的重塑》

 

   10月15日上午,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景海峰教授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向广大市民解读了在21世纪,中国人应该如何重新定位文化、重新塑造我国文化的形象。

·中国文化形象不该博物馆化

  文化形象是非常复杂的,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却是非常实际的问题。近100多年来,中国文化遭遇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加上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使得中国原有的文化在转型期被不断地稀释。

  景海峰说:“中国文化就像是一条内河,它本有的东西一直处在飘散化的状态,难以凝聚,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不断被西方文化所稀释,以至于中国文化的形象也在民众的心中变得越来越模糊。”美国加州大学的已故汉学家烈文生曾作过比喻,他说从“五四”之后中国文化的状态就已经被博物馆化了,就像古代的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一样,已经成为历史的印记,而不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东西。对此,重塑中国文化形象在当今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强盛为文化重塑提供机遇

  在短短的20多年间,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文化也被世界人民所了解,中国的形象也慢慢变得高大起来。“对于世界而言,中国现在的形象已经和以往相比已大为不同,当然中国形象的改观是多种因素合力作为的结果,但最重要的是中国又重新融入了世界,并且凭借着发展和经济快速的增长获得了认可。我们还不能说中国是主导型的,但是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却成为可能,这个机遇是非常难得的。

  景海峰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广度把自己和外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西方世界实现了真正的互动。同时文化也逐渐从反传统的迷雾中清醒过来,开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并且积极地把自己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在20年前,国外学汉语的人是很少的,而现在在欧美、在邻国的很多地方,学汉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学汉语的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据悉,我国还要在国外建100个孔子学院,当然第一步主要是推广汉语,下面可能还会有一些文化的推广和介绍活动,语言是文化的先行官。这些都使中国获得越来越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国文化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细微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在和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文化形象

  以前说到中国文化,外国人都很模糊,或者只有一部分人有一点接触和了解。但是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非常具体地接触到了中国,中国文化以超大规模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世界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地观察过中国,并且可以体会活生生的中国。

  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中国的巨变给中国文化形象的改观或者形象的重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那么接下来我们拿什么样的形象去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前我们了解西方的强势规则,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原则—弱肉强食,谁有本事谁强,如果中国文化简单用这个逻辑去做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就不是中国文化了。我们没有必要按照西方的‘强势规则’去做,如果中国的崛起带给世界的只是另外一个西方式的强国,那么它对整个文明的价值和意义是极为有限的。”

  对于中国文化的重塑,景海峰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形态都是讲一个和字,所以和谐是我们中国文化之本,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建构一个新的文化形象,表达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面貌,进而形成全世界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文化形象会越来越美好。”

 

吕雷:《小说的魅力》

 

10月15日下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在人民大厦如期举行。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吕雷以《小说的魅力》为题,与到场的深圳市民分享了他几十年的文学创作心得。

在简单的介绍完自己的生平后,吕雷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独特是文学最重要的品格。“如果说小说犹如青春亮丽的少女,那么小说的独特性就是这个青春亮丽的少女构成魅力的躯干。”吕雷这样比喻道。读者之于小说的认同感、小说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读者的感觉(感情)、小说是否关注人的命运、以及小说的语言、销售的信息量是否丰富等因素都是影响小说魅力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一部与众不同和有独特品格的、能够调动多数人认同感的、有丰富感觉撞击而同时又与亿万人情感相同、以描写人的命运而扣人心弦的,引起多数人关注,充满优美、独特、个性和张力而且还是要有密集的引发人无限联想的信息量的小说。这样的小说才算是一部有魅力的小说。”

有些文学理论家认为,文学可以完全背离大的时代,纯粹回归个人的内心,吕雷则认为这是造成作品肤浅,与读者产生隔膜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举例说,上个世纪80 年代,中国文学之所以会产生出许多好的作品,就是因为文革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资源。文革期间很多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被抛到社会的底层,这对他们个人的命运来说是不幸的,但是对他们的文学积淀来说却是幸运的,他们在底层吸纳了更为丰富的感情,这些汹涌澎湃的感情一旦有表达的机遇就会形成一批很好的作品。“ 尽管后来有人认为这些作品幼稚、浅薄、艺术粗糙,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那些作品曾经征服过很多人的心灵。”

吕雷说,任何文学、文艺作品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作家写小说其实也是在对自己的情感之源的探索和开发。新感觉派作家把各种感觉引导到超出感觉之外的各种社会活动中去,甚至制造出幻想来加强感觉的效果,企图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但感觉太多了就等于没有感觉,甚至会变成反感觉,形成所谓的感觉爆炸,那就是走火入魔,读者受不了感觉爆炸而心生厌烦和畏惧。很多人都说先锋派的小说读不下去,也可能是出于感觉爆炸的原因。

演讲最后,吕雷用六祖慧能人人都可成佛的观点鼓励到场的文学爱好者,人人都可成为作家。“当作家比做佛还是容易一点的。”吕雷诙谐的言语引起现场一片笑声。但是他同时指出当作家条件有很多:一要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二要有好奇心,三要天赋。“所以,要当一个好作家并不容易,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那最好不要立志当作家。想出人头地,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要挤文学这条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