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37期)
日期:2006-11-27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2006年第37 期
(总第37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1月8日
|
温鉴非:《朗诵艺术研究与欣赏》
朗诵,是朗诵者表达意志、理想和抒发感情的方式之一。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朗诵者绘声绘色和感情饱满的朗诵,使作品中的形象更加鲜明、语言也更加生动。11月5日,深圳大学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温鉴非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西去列车的窗口》、《再别康桥》等听众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和散文为例,讲述朗诵的技巧。
·朗诵是人们培养自己的的载体
朗诵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可以使朗诵者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朗诵艺术在深圳的影响力非常大,深圳很多社区、街道都有朗诵艺术学会,并且经常举办一些朗诵活动。在社区、书吧,甚至酒吧、茶吧里面经常会有一些固定的人群在做朗诵的活动。
·朗诵要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掌握朗诵的情感
好的朗诵不是比谁的声音好、嗓子好。一个好的朗诵首先要求朗诵者理解作品的内涵,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其次,要准确把握情感。“很多人朗诵非常假,一直在表演。其实好的表演是不能让人家看出你在演,如果让人家发现在你演,那你的这次朗诵基本上就失败了。”
·朗诵要注意停顿的技巧
一个人说话不可能一口气从头说到尾,总有喘气、停顿的时候。停顿跟重音语调一样,可以辅助我们的朗诵,如果停顿用的不好,就会出现笑话,因为它直接牵扯到语意的问题。在这里,温鉴非给在场的听众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和日本恢复外交不久,日本派一个叫后腾甲二的外相来中国访问。由于长时间没有和日本联系,我们对日本的国情、人名等都不是很熟悉了,所以播音员就在播音上就出了错误,将其报道为:热烈欢迎日本后腾甲(停顿)二等贵宾来我国访问。这当时就引起了日本的气愤,日本的报纸刊登的都是反对中国的舆论,对我们非常的不利,后来是周恩来总理力挽狂澜,做了很多的工作,才把这个事情摆平。
·朗诵与普通话标不标准无关
欣赏朗诵,不要简简单单地将朗诵人的声音是否悦耳、普通话是否标准作为衡量朗诵好坏的标准。朗诵不是普通话标准的人的专利,每一个民众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都可以去朗诵。温鉴非希望所有爱好朗诵的朋友不要担心自己嗓音好不好听,不要担心自己的普通话标准不标准,只要能够从中得到陶冶,只要能够从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就可以尽情地去朗诵。
袁庭栋:《巴蜀文化特色》
11月5日下午,著名学者、资深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形象生动地讲述了《巴蜀文化特色》。从川菜精品回锅肉到川剧绝学变脸,袁庭栋细数了种种巴蜀文化最集中的代表,语言浅显易懂、幽默风趣,不时博得听众的阵阵欢声笑语与掌声。
袁庭栋认为,巴蜀文化是一种开放、兼容的移民文化,历史上在巴蜀地区出现了如“湖广填四川”等多次大移民潮。而且,从三星堆的人像、海贝、铜器与玉器来看,历史上巴蜀地区人民也频繁地与外交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尽管如此,巴蜀人的祖先还是克服困难,让“蜀道难”变成了“蜀道通”。这样巴蜀文化得以向外界传播,移民文化得以更好的兼容和发展。正是如此,巴蜀地区的文字和语言开始发达起来,繁荣的巴蜀文化吸引了无数的名人,李冰、诸葛亮等天下文人多次入蜀;建造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和石油;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也出现在巴蜀地区。
深圳与成都这两座新老移民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袁庭栋告诫说,优越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自身的文化发扬光大,而城市的活力与人才的传承发展是弘扬移民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