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16期)

 日期:2006-08-23   来源:社会科学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2006年第16

(总第16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 814

 

 

李春俊:寻求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8 8 下午,宝安区作协主席李春俊先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听众们献上了一场诗意盎然的演讲。在讲座中,李春俊与听众分享了他十多年里从西北到深圳,寻求日常生活诗意并以诗歌记述这些感受的过程。300多位市民听取了讲座,李春俊的精彩演讲博得了听众们的阵阵掌声,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诗人就是能在日常生活里看到诗意。

  在进入诗歌话题之前,李春俊就表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尴尬。在深圳谈论涉及诗的话题似乎有点怪,如果自称为诗人,甚至可能连自己都不好意思。但是他认为,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来捕捉、体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能在日常生活里看到诗意,那是人生的最大的幸福,那样的人,就是诗人。

  在深圳生活十多年,李春俊把自己的命运与寻求诗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深圳这样一座充满了创造与冲动、欲望与考验的城市里,李春俊一直坚守着内心的那块圣土,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求诗意。

·诗歌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工业化、商业化和信息化并没有削弱诗歌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诗歌永远都是保留人类精神遗产、探寻人的内心、预言未来世事的重要载体。“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灵魂的言说。诗包容了人类的一切。人的尊贵优雅,人的自由率真,人的所有美德甚至邪恶,都通过诗喷发而出。离诗渐行渐远的时代,肯定是远离理想的时代。”

·诗人应该有敬畏之心、有大爱之心。

置身尘嚣之中,许多人习惯于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目空一切,甚至自视为大地的主人。李春俊认为,诗人应该有敬畏之心、有大爱之心,应该以安宁之心,悲悯之心观察并体味着人生的苦难艰辛。

“我们不能没有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这被开垦、被破坏、被污染得千疮百孔却还在滋养着万物的天空与大地;我们怎能没有悲悯之心,看着同类的苦难而熟视无睹;我们更不能仰视强者而对弱者报之以鄙夷。”

 

黄斌:《民歌欣赏》

 

8 12 下午,“咪咪……发发……索索……”高低不齐的练嗓子声从福田区会堂的报告厅传出来,伴随着一阵阵欢声笑语。原来,福田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黄斌老师正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教听众们学唱歌。黄斌老师在这里为广大市民献上了一场题目是《民歌欣赏》的讲座。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黄斌老师向在场听众传授了一些演唱技巧,听众们无不跃跃欲试。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民歌和西方声乐有显著差别。民族唱法有几个特点,一是声音明亮、脆甜,发音位置相对靠前;二是整体共鸣不多,有局部共鸣;三是讲究字正腔圆;四是地方音乐风格突出;还有就是允许演员即兴表演。

首先,唱歌最重要的是把握呼吸。 黄斌 老师介绍了一种闻香式呼吸,就是唱歌的时候要像闻花香一样,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把这口气匀净地吐出来。每天这样练一练,呼吸就会越来越长,肺活量也会越来越大。

其次,正确的发声和唱歌时正确的站姿有关。唱歌时要保持两眼平视,两脚微微八字张开,不要耸肩,身体成一条直线,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发声基础。

此外,要想唱好歌还应该充分发挥共鸣的作用。人体有三个共鸣腔:头腔、胸腔和口咽腔。头腔和胸腔的容积是固定的,因而是不可控的;唯有口咽腔是可以自己调节的。所以演唱的时候一定要微笑,微笑时脸上的笑肌一抬高,口腔的空间就增大了,共鸣音也就增强了。民族唱法还非常重视咬字的清晰。要想练习吐字,唱歌爱好者可以先练习朗诵。以最大程度的夸张来朗诵歌词,这种训练的科学名称叫以字代声

最后,要想唱好歌,离不开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 黄斌 老师表示,唱歌是对一部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忘了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情融入歌曲中,只有如此才能唱出自己的风格。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里, 黄斌 老师边讲边唱,时而朗诵歌词,声情并茂,时而演示如何练习呼吸或者练气……讲座最后,应观众的强烈要求,黄斌演唱了一首家喻户晓的《中国老家》:“雪莲花它开了吗?我的老家,和它心心相印的是在珠穆朗玛;神女峰它迷人吗?我的老家,和它依依惜别是在长江三峡……”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歌声吸引了在座的所有观众,如痴如醉的人们在歌声中领略到了声乐的无穷魅力。讲座结束了,黄斌的歌声却一直萦绕于听众的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