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36期)

 日期:2006-11-27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2006年第36

(总第36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1月6日

 

 

南翔:《中国当代文学的收获与缺失》

 

11月4日,全国著名作家、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南翔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为例,讲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收获与缺失”,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二十多年中,中国文学收获很丰富,但是同时缺失也很明显。

  当代文学的现状呈现出创作队伍庞大、创作数量众多、创作热情此消彼长以及创作收获丰富四个特点。尤其是当文学有了全新的、敞放的、进取的审美姿态以后,文学回归本体、回归自由就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南翔教授通过生动地剖析当代作家作品,从中概括出中国文学近二十年来有四大收获:一是社会现状的展露;二是浮世生活的摹写;三是人性变异的发掘;四是情感流转的吟味。南翔将这四类收获归纳为传递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批判、对历史和文化的揭示和扬弃、对人本身的存在和人性善恶的多维思考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四方面信息。

  近二十多年来,文学对历史与传统的发掘有了更为理性、更为审美的态势,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关系上有了更精致的阐扬。文学对现实的观照,有了更多的比较,世道演变的洞见与人性幽微的觇知,一起成为作家兴趣和审美的生发点。

  而对于中国文学的缺失,南翔认为主要表现在面对传统话语、权力话语与市场话语的扭结中释放的政治、社会与人性的诸般情状,作者要么急切而偏颇,要么盘桓而无依。以作者而言,因历史文化的沉积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清理,作者对历史、现实乃至人性的观照,呈现一种简单化的道德评判;以批评家而言,一方面是部分文学批评家隐退、转行,另一方面是部分批评家迷恋观点论争、热衷焦点对峙、流连热点追踪,对文本、原典尤其是层出不穷的新作毫无阅读的兴趣。

南翔认为,政治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人性生态永远是文学应该着眼的主题。

 

李怀亮:《文化贸易发展趋势》

 

文博会是“深圳的文化名片”之一,是集文化博览与贸易于一体的盛会。然而,文化贸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并不是每位深圳市民都能了解它的内涵。11月4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贸易研究所所长、国际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北京)负责人李怀亮教授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通过一场题为《文化贸易发展趋势的讲座》,引领深圳市民深入探索了文化贸易的奥妙。

   “文化贸易”虽然是个新概念,但事实上人们早就开始与它“亲密接触”了。我们每天看的韩剧、好莱坞大片、日本动画其实都是文化贸易的产物。目前国际文化贸易极不平衡,全球每年文化贸易额的75%集中在美、英、法、德、日五国之间,而其他国家以文化为核心的产品输出却微乎其微。相比于物质贸易,文化贸易的利润更为巨大,而且,随着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输入,其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将会渗透到其他国家当中,这种影响比单纯的利润意义更巨大。   

今人极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延伸发展,目前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属于“原生态”,一旦有人抢得先机,等于抢占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资源。从营销策划方面来看,中国目前的文化出口形势严峻,如大芬村的油画出口美国,通过香港和欧洲画商出口的占美国市场的70%以上,但通过内地途径出口美国市场的不到10%。目前,中国的文化贸易进出口出现了极大的赤字。对此,李怀亮建议在有国际知名度的广交会增加一些文化产业的摊位,吸引国际买家关注中国文化。据说红极一时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是经过10年筹划,专门研究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喜好后精心制作而成,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验:在制作文化产品时,不要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放眼国外消费者的喜好,才能更广泛地弘扬我国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