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25期)
日期:2006-10-17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2006年第25 期
(总第25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9月28日
|
杨广慧:《市场经济伦理与艰苦奋斗精神》
9月20日下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在深圳大学科技楼二号报告厅开讲。原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广慧为深圳大学师生作了题为《市场经济伦理与艰苦奋斗精神》的精彩讲座。
杨广慧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从文化层面深入挖掘“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核心内涵。艰苦奋斗是市场经济的伦理,是人生的美德,是一种精神,是人的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杨广慧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时代精神,阐释了检验艰苦奋斗的标准:一、效益的最大化是检验艰苦奋斗的终极标准;二、对集体而言,管理效益和决策效益是检验艰苦奋斗的标准;三、对个人而言,成功效益和致富效益是检验艰苦奋斗的标准;四、艰苦奋斗与扩大内需是辨证的统一,统一于边际效用之内。
最后,就如何培养、树立、强化艰苦奋斗精神,杨广慧指出,对集体而言,在管理实践中要形成育、导、建、管的整体机制;对个人而言,要提高素质,拓宽思维空间,思维方法要从一分为二升华为一分为三。
阎延文:《从‘台湾三步曲’谈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互动》
《台湾风云》、《沧海神话》与《青史青山》,被誉为抒写台湾三百年沧桑历史的“台湾三部曲”。9月23日,著名女作家阎延文登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从自己历时十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台湾三部曲”说开去,纵论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文化互动,表明海峡两岸历史血缘不可分割。
耗尽十年青春书写台湾往事
阎延文现任中国作协《诗刊》杂志社副编审,她从23岁时开始耗费十年青春著就长篇历史小说“台湾三部曲”:《台湾风云》、《沧海神话》和《青史青山》,受到美国著名汉学家赵浩生、夏志清、董鼎山等的高度赞誉,被称为“中国当代的张爱玲”。今年4月14日海峡两岸经贸会谈期间,阎延文将小说《青史青山》隆重赠送连战夫妇,成为第一位向连战夫妇赠书的内地作家。该书是内地首部以《台湾通史》作者、连战祖父连横先生为主人公的长篇历史小说,表现了台湾知识分子辉煌坚韧的生命旅程。
为什么要用十年青春年华来写台湾?阎延文的回答是:“台湾值得感动,那片美丽岛屿上的人们重情重义。在台湾这块历史舞台上,人性进行了一场场最辉煌也最悲壮的突围表演,显示出最强烈的光芒。”
两岸有着历史文化的同构性
阎延文从多个方面解读了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同构性:一方面,海峡两岸的地质具有同构性。“如果潜入海底,就能清晰看到,台湾海峡与福建沿海的地质结构是连为一体的。”阎延文表示,我们的祖先早已朦胧意识到海峡两岸地质的这种统一性,清初学者黄叔敬在《台湾浮槎录》中说:“台山负山面海,诸山似皆西向,后有闽人云:台山发轫于福州鼓山,自闽安镇官塘山、白犬山过脉,至鸡笼山,故皆南北峙立。”文中的鸡笼山就是今天的台北基隆,直到今天,台湾还有一句谚语:“福州鸡鸣,基隆可闻”,夸张地表现了海峡两岸地缘位置的接近。另一方面,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上古血缘,即台湾原住民高山族的宗教礼仪和图腾崇拜,与东南沿海先民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最典型的是太阳崇拜。今天台湾原住民依然承继着华夏祖先的太阳图腾,每逢八月,在村寨广场点燃熊熊篝火,用火光象征太阳的福泽,人们绕着篝火狂歌劲舞,表达对祖先的崇拜。高山族很重要的一个部族叫泰雅人。传说很久以前为了朝拜太阳渡过海峡来到台湾,而中国东海之前确实有一个太阳部落——东夷,在6000年前曾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商朝,他们同时崇拜太阳神,东夷人坚信自己的故乡是在东方也就是台湾,而台湾在古代被称为“夷洲”。今天的台湾,继承了东夷人的民俗,如果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二者是惊人的相似。
汉人对台湾开发300年
明朝的天启年间,越来越多的汉族人移居台湾。这时候出现了3位开发台湾非常关键的人物,其中一位是颜思齐,还有两位是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成功。颜思齐是福建人,因为遭到日本人追捕,他带领郑成功等28个兄弟逃到台湾。他们很快在台湾省的嘉义县扎下木寨,进行垦荒,还开拓海上贸易。颜思齐去世以后,郑成功父子登上了舞台。不仅扩大贸易规模,而且还巧妙地取得了官方的认可,归顺明朝,当上了福建总兵。当时福建泉州和漳州数万老百姓抢着到台湾去垦荒。后来清政府对台湾继续大力开发,到了清朝末年,台湾富甲东南,台湾建设领十八省之先,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都非常发达。当时台湾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可以说是百川归海,人才辈出。在清末,近代的历史文化名人或者去台湾,或者和台湾的友人有血肉的联系,比如著名的大师胡适,他的父亲胡传,在台湾达到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又比如谭嗣同的哥哥谭嗣乡及梁启超等,都为台湾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饶芃子:《〈红楼梦〉品读》
9月24日,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芃子女士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向广大市民解读了“红楼梦”的第一到第五回,主张大家要细读《红楼梦》文本,要“窥探文心,接近文本”。
《红楼梦》最令人震撼的是它的悲剧性
饶芃子告诉大家,她在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暑假里偶尔读到了《红楼梦》,从此深深为之着迷,“我并非是红学家,而只是一个《红楼梦》爱好者,读它我能从中获得审美的快乐,获得生命的滋养,我总感到《红楼梦》集中表现了民族之魂的某个方面。”她说,《红楼梦》是我国成就最高、最受关注的古典小说之一,而在阅读它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看到它所讲述故事背后的意义。
饶芃子认为,《红楼梦》最令人震撼的是它的悲剧性,而这个悲剧性又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通过贾宝玉这个主人公及其家庭成员的命运悲欢,写就了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悲剧,而这个悲剧又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二是这是一出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它把美好的感情、美好的青春、美好的人生加以毁灭;三是这是一出人生理想破灭的悲剧,作者不仅写了悲剧,更从根本上追问人生的意义,探究人生悲剧结局的背后是什么,可谓“字字都是血泪”。
饶芃子谈到,过去36集版的电视连续剧很好的把《红楼梦》的悲剧性表现出来了,突出了一个大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但由于艺术形式的局限性,这部电视剧没有能够把作者著书的梦幻手法加以体现,而这部分在作者眼里是看得非常重要的。“如果是没看过《红楼梦》文本的人,他在看电视剧时对剧中石头、跛足道人的偶一出现往往不明就里。”她表示,《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独有特色,除了情节曲折、宝黛爱情的忧伤氛围外,重要的是整个悲剧都是置于一个梦幻的结构中加以展现,既有作者内心的苦痛也有其独有的艺术创意。
《红楼梦》的前五回堪称是整部书的“纲”
饶芃子指出,《红楼梦》的前五回堪称是整部书的“纲”,细读这五回能读出许多东西。就这五回内容,饶芃子和大家进行了细细的品读,她说,这五回既有梦幻也有现实,其中第一回和第五回分别写了甄士隐和贾宝玉的两个白日梦,是梦幻世界,第二、三、四回写的则是现实的人间世界。
饶芃子侧重从叙述学角度加以解读,她分析,第一回的第一段,是作者自述,借通灵说石头记故事,用贾雨村言(假语村言)演绎出来,表明所记何人何事,交代了写作目的是“为闺阁造传”,写作手法则是“按迹寻踪”。
第一回第二段,则以说书人身份讲女娲补天的故事,讲补天时有一顽石未用被弃,后被一僧一道带入人间,幻形贾宝玉。
第一回第三段,则进入了现实人物的叙写和梦幻手法的结合,但第一个出场的却并不是贾府的人,而是甄士隐这样一个文人雅士,他午间做梦,梦到太虚幻境,见到一僧一道,对话间说起神英使者和绛珠仙草这一对顽石仙草的一段前世情缘,其实是交代了男女主人公宝黛二人的前生,有一段木石前盟,对应后来的宝玉宝钗的金石良缘。
第一回第四段,则写到了甄士隐的邻居贾雨村,这个人在整部书中是个重要的线索人物,在书中的第二回便有所体现。第二回写到,他后来去了扬州林如海家做家庭教师,为林黛玉的出场作铺垫。后来他护送黛玉到贾府之后在京都谋得官职,一日与贾府管家家里的人聊天,牵出了贾府的历史、宗族等情况,两人的对话介绍了贾府主要人物的背景,向读者给出了一张人物表。
一僧一道、甄士隐、贾雨村是重要线索人物
第三回,则写到黛玉进贾府,在全书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把贾府内眷都勾画了出来,黛玉在见了诸多亲戚长辈后才最后见到宝玉。
第四回是写“葫芦僧判葫芦案”;第五回则回到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