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19期)

 日期:2006-08-30   来源:社会科学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2006年第19

(总第19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8月23日

 

 

于东辉:《品味书香中的轻松与自在》

 

  8月18日下午,心理咨询师于东辉现身盐田区图书馆,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为观众带来一场《品味书香中的轻松与自在》的讲座,详细介绍了“阅读疗法”。

于东辉以一个故事作为他开讲的引子,他说,“1794年,在德国,医生要割除一位九岁男孩身上的肿瘤。当时,麻醉药尚未发明。手术时,为了让小男孩忘记痛苦,有人给这个小男孩讲了一个故事。18年后,小男孩将故事写了出来,那个故事就是《白雪公主》,而那个小男孩就是格林先生。”

于东辉介绍,阅读疗法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而故事治疗作为后现代心理疗法的代表,正在蓬勃发展之中。

深圳人普遍感到压力大,故事疗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减负方式。他建议,深圳设一条阅读与故事的心理热线。

于东辉还针对都市人常有的心理疾病列出了一个书单:若你陷入烦恼时,不妨读苏轼的词、《红与黑》、《笑面人》;若你感到焦虑,建议多读李清照的词、路遥的小说、《悲惨世界》;若你感到压抑、悲观,《双城记》、《人间喜剧》、《欧亨利小说选》是你的最佳选择;当身边人际关系令你难以释怀,则可以读一读《心灵鸡汤》系列和《基督山伯爵》。

 

刘亮程:《从乡村到都市——我们的生活》

 

8月20日,被誉为“乡村哲学家”的著名作家刘亮程亮相“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从乡村到都市——我们的生活》为题,向深圳市民讲述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引领人们对自然、乡村和农民的关注。

乡村生活是最好的文化创作源泉

刘亮程说,他在乡村生活了30多年,在都市又生活了十几年,但至今城市生活并没有进入他的记忆,“当一种生活进入我们的记忆、成为我们的怀念的时候,我们才能讲述它。因此今天我的讲述还是以乡村为主。”刘亮程向在座的听众透露了他的家族移民史: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的父母带着爷爷奶奶和还没出生的他,从甘肃老家逃饥荒,穿过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和村庄,最终安家落户在新疆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时候他出生了。“那个年代大家有着朝远方去、向往远方的心理。但是多年后,当我们回过头,才发现我的父辈走得太远了,把他的子孙后代走成了农民。”正是这段乡村生活给了他创作的智慧和灵感,成就了他的长篇小说《虚土》和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乡土路承载文化

刘亮程说,如果用一种形象,用一件东西去替代,去说明乡村文化的话,弯曲的乡土路最可能说清楚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所有内涵,都融合在弯曲的乡土路当中。它是一种人文的精神,一种人对大地的崇敬,它的弯不是随随便便的弯,这种弯其实是在绕。它绕过一座房子,一棵树等等。乡土路呈现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尊重,不会因为树挡住了路,而把树砍了;不会因为房子挡住了路,而把房子推倒。它懂得绕,生活在乡村的农民懂得绕过去,而不是用自己的脚踩过去。

乡土路表现了自然万物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普遍存在于我们过去的农村。“然而,这是追求时间和速度的年代。”刘亮程无奈地说,现代人因追求最短的距离,追求时间和速度,必须把乡村的路挖直。经过漫长的新农村建设,乡村的道路都被挖直了,在乡村也很难看到弯曲的乡土路了。

城市生活是片断,乡村生活有全局

回到自己曾描写过的小村庄,刘亮程说,它呈现的是一个人的梦想,人站在村头看不见另一个村庄,感到天空辽阔,感到目之所及的地方有一个承载梦想的地方,而这个地方恰好是属于自然的。谈及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刘亮程表示对城市没有感觉,“城市的生活是琐碎的、片断的,匆忙的城市生活使我们看不到它的全部。在乡村不一样,在乡村我们可以看到一棵树从小长到大、从生到灭。当你刚出生的时候,你家门前可能有棵小树苗,它跟你一起成长,等你长到二、三十岁,这棵树你可以砍来做家具了,变成木头的这棵树还会陪伴着你,直到这个家具快朽掉的时候,你的生命也快结束了。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对人生会有全局感、完整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陪伴我们的其他的生命。”

“我认为,乡村适合人的心灵居住,而城市适合人的身体居住。乡村作为人类的第一家园,它向来是安顿我们的心灵。有或没有乡村经历的人,都习惯把我们的心灵安置在乡村,而让自己的身体在城市劳作。其实城市作为人类的第二家园,从建造之初,一切就是为了人的身体而设置的,城市的交通、通讯、住宅以及所有设施,全都是为了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还在乡下,走到城市的只是我们的身体。现在匆忙行走在城市的人们,应当想到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诗意乡村是想象,贫苦农村是现实

一些城市里的人们的确会去乡村寻找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但刘亮程指出,带着城市的焦虑和匆忙的脚步行走在乡间土路上的人们,只是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找到的往往只是自己的想象。如今所有的城市都在农田旁无限扩张,农村越来越到了一个边缘的地方,人们几乎是在以牺牲人类第一家园为代价来建造人类的第二家园。但是城市人又总是对农民另眼相看,城市人眼中的农村人有两种:一种是聚集在城乡结合部的无业者,没有知识没有技能,他们在城市只会干力气活,被城市人像防贼一样防着;一种是还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没有走到城市,固守着本乡本土的土地。

刘亮程指出,随着农村环境的恶化和城市对农民的吸引,现在农民大批涌入城市,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繁华城市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农村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人居住了,比如资源枯竭、水污染、土地沙化,因此人们应给予自然、农村和农民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最后,刘亮程谈到他认为的最好的人生选择:“一个人假如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我觉得他的童年、少年应该在乡村度过,领略风声月色,倾听鸡鸣狗吠,饱尝一年四季酸咸苦辣;在他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可以到城市求学谋职,享尽荣华富贵;老年时回到乡村去,坐在土墙跟前回味自己的一生,向村里的年轻人讲述自己的乡村故事和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