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26期)
日期:2006-11-10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2006年第26 期
(总第26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0月16日
|
宋臻愚:《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漫谈》
10月14日上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10月份的第一场讲座在人民大厦多功能厅举行,赢得了满堂红:在开场前十五分钟,会场里已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中国性命科学养生协会会长兼总教练宋臻愚,作了题目为《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漫谈》的精彩讲座。他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养生秘诀。
“养生”这个词很多人都熟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其确切含义。宋臻愚自幼习武,是五行通臂拳第六代传人,同时学习形意门拳法。多年来,他潜心研究武学及养生文化,积累了大量养生健体的经验。他认为,所谓养生,就是顺应自然,提高自身性和命的质量,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孔子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言,寝不语”,还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道家崇尚清净无为,儒家强调修身养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臻愚结合自然条件的变化为观众们提供了一套“养生指南”。比如春天主“生”,肝、脾旺,应早睡早起;夏天主“长”,心气旺,应晚睡早起;秋天主“收”,肺气旺,应晚睡晚起;冬天主“藏”,肾气旺,应早睡晚起。而人体在每天的不同时辰也应该有不同的养生方式,比如中午11点到13点,气血运行于心经,若小睡一会儿,则下午就会精力充沛,气血顺畅;晚上21点到23点,六腑中最大的腑三焦经通百脉,人若在这时候入睡,百脉可休养生息,对养生十分有利;早晨7点到9点,人的胃经最旺盛,在此时吃早餐最易消化和吸收。
宋臻愚认为,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医生在内都存在误解,如当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死亡,而不是去重获新生的希望。“对于患有早期癌症的病人,我在此呼吁你们一定要相信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积极参加修炼,完全可以康复。”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宝贵财富,贵在用意不用力,讲究天人合一。但是,宋臻愚也为目前一些人修炼方法的不当而痛心。如听着音乐打太极拳,人的神意都跟着音乐走,与太极拳的本意相违背,而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绝不能按着同一个节拍练功,否则,“是娱乐而不是养生”。
邱紫华:《逆境中的人生态度》
10月14日下午3点,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邱紫华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给深圳市民带来了一场别生面的演讲——《逆境中的人生态度》。邱教授认为,苦难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财富。
逆境可分为以下四种:一为生活的逆境或生活的磨难;第二和第三分别是由于经济原因、政治原因而导致人们陷入非常难堪、痛苦的局面;最后一种是战争。既然逆境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不可避免的现实,那么面对人生的苦难,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邱教授介绍了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挑战与应战。“汤因比认为,从世界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因为自然、气候、环境以及战争等条件形成了一种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应付这个挑战,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会走向死亡。中华民族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用智慧把生存之地经营成一个非常好的家园,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接着,邱教授将话题延伸到各民族对待逆境、对待悲剧的态度上。他以讲故事的方式,惟妙惟肖地把印度、希腊、中国三个风格迥异的文明古国对困境的理解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印度民族认为今生的磨难都是前生所造成的。印度宗教是从自身上寻找原因和答案,而拒绝从社会问题上谈人的逆境和苦难。相反,希腊民族是有抗争精神的,这与希腊的海洋文化与战争的训练密切联系。”邱教授说,“我们中华民族与希腊民族在这一方面很相似。《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文学作品里面都有很好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