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45期)

 日期:2007-03-07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2006年第45
(总第45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2月18日

 
贾樟柯:《电影的现代化问题》
 
    12月11日下午,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带着金灿灿的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奖杯登上“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电影的现代化》为主题阐述了他心目中的当代电影观。针对当前中国电影大片泛滥的现实,贾樟柯提出,中国电影的现代化首先要从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开始,在电影语言中体现对民间日常生活和个人生命经验的尊敬,才能为中国电影打开广阔的艺术出路。
    一部充满现实关怀的《三峡好人》,让贾樟柯登上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领奖台。今天出现在深圳听众面前的贾樟柯,带着谦和的笑容,思维清晰而活跃,用无比平和的口吻侃侃而谈。他首先讲述了自己踏入电影界的经历。在上世纪80年代,人人都在寻找着心灵表达的出口,贾樟柯无意中在一家路边电影院看到了陈凯歌的《黄土地》,那种在他生活经验中无比熟悉的画面瞬间“击中”了他的心灵,于是他决心走入电影之门。当时的中国电影还停留在“情节剧”的范畴,观众习惯了对电影中高强度戏剧性的期待。然而真正打动贾樟柯的却是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和袁牧之的《马路天使》,在这些渗透着日常生活伦理的电影中,贾樟柯看到了对世俗生活的娴熟描述与由衷的尊重,他开始意识到原来个人的生命经验是如此的珍贵,如果用电影表述出来将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之后,尔冬升的《新不了情》和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都给了他这样的启示。
    在贾樟柯看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许多中国当代电影中缺席,实际上是割断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电影的联系,许多商业大片的显赫票房掩盖不了其艺术步伐的落后。尤其是在中国对世界的影像输出中,那些“飞来飞去”、“穿金戴银”的电影只会造成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更深误解,只有直面中国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才能消除这种文化的陌生感。
    贾樟柯透露说,他拍摄的电影既不是商业大片,也不能定位为艺术电影,他始终在努力拍摄“第三种电影”,那种既保留了作者的思考与审美趣味,又能让观众有喜怒哀乐的权利的电影,为普罗大众提供一种有质量的文化生活,而非纯粹的娱乐享受。“电影中一定要有对人类基本困境的追问,要有对人类日常起居和感情流变的发自心底的尊重,在电影里,生活与文化的积累应该像河流一样生生不息,内容与形式都要有踏实感和创造性,这才是电影现代化的基本涵义”,贾樟柯严肃地说。
 
解思忠:《知识·素质·能力》
 
    12月15日下午,国民素质研究专家解思忠先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作了题为《知识·素质·能力》的讲座,吸引了大批深圳市民前往听讲。
    解思忠认为,一个人的素质可以分为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等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犹如组成一个木桶的八片木板,构成了一个人素质的质量评估体系,哪一块“木板”短了,都会影响素质这只水桶的整体质量。
    解思忠说:“诚信是道德素质的基石,但在今天却成了稀缺资源。红心鸭蛋等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基本的道德素质,而这些人,不管学历多高、业务能力多强,都无法成为优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