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七期)
日期:2006-07-25 来源:社会科学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2006年第7期
(总第7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
薛国安:《孙子为将之道与杰出人才素质》
薛国安结合他早年关于战役的感性认识,将《孙子兵法》与西方军事相比较,又结合现在的商战以及未来战争,论列古今,徜徉中外,纵横捭阖,精彩生动,让听众感受到了2000年前孙武心目中军事家的风范,讲座现场不时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一,为将有五德。薛国安首先解析了《孙子兵法》中“为将之五德”——智、信、仁、勇、严:
1、智:学习是提升智力的基础
“智”字包含智慧、智谋、知识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将领,要号令千军万马,必须是高智商者,善于把握战机、善于出谋划策。而这些都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养成的。
2、信:诚信是立身之本
作为一个将领,肩负国家、普通民众生死存亡的重任,必须值得信赖,这样士兵才敢把生命依托给他。所以对杰出人物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要讲诚信,诚信是树立权威的根源。
3、仁: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一段话:“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含义是作为一个将领,要以情带兵。军队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集中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可能是在荒郊野外的边疆守卫着祖国的大门,也有可能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将领,必须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以情凝聚人。
4、勇:在重大风险面前敢于承担责任
“勇”,是对一个将军最起码的要求。薛国安认为,将军的勇敢和普通士兵的勇敢不同,普通士兵是天生的勇敢,敢于在沙场上冲锋陷阵;将军的勇敢则是在重大的问题、重大的风险面前敢于承担责任,这是大智慧的勇敢。“我觉得顽强、坚定这些心理因素都包含在将军的这个勇字里面。”
5、严:严于律己最重要
“严”,包含严于律己、严谨、严明这几层含义。作为将领和杰出人才,不能宽以对己,而规章制度只是对下属制定的,自己不用守法。《论语》里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己要起表率作用,这就是身正。
第二,为将有五危。薛国安接着揭示了“为将之五危”,即杰出人才应该克服的弱点。“古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1、必死,可杀也
必死就是勇敢的冲杀,直至战死。作为战士可以有必死的心态,但作为将军其主要作用不是要跑到最前面,而是指挥全军。擒贼先擒王,如果作为主帅首先被打死了,就会群龙无首。
2、必生,可虏也
必生指保全自己求得生存。将领在决策的时候,如果过于的谨慎,总是想着求生的问题就会犹豫,一旦犹豫就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从而被打败、俘虏。
3、忿速,可侮也
忿速就是急于取得作战的胜利,在非常急躁的心态下去作战。为将者心情急躁,容易被阴谋家玩弄于股掌,遇到挫折时会陷于慌乱,慌乱之中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其结果是战败沙场。
4、廉洁,可辱也
这里所说的“廉洁”与平时所讲的干部要廉洁的意思不一样,这里是指要爱惜自己的荣誉。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误解和羞辱是难免的,作为杰出人才要有大志,要有宽阔的胸怀。
5、爱民,可烦也
爱民就是过于爱护民众,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局的利益。作为统帅和决策人员,要分清并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薛国安认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东方兵书崇尚理论,以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为代表的西方兵书则崇尚力量。这两者虽然各有鲜明的特点,但是当今东西方文化越来越交融,西方人也越来越重视谋略。
《孙子兵法》怎样能融入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之中呢?薛国安说,其谋略虽然不能照搬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在面临和解决复杂问题时,应该是一剂良方,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灵活运用它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每个人在智、信、仁、勇、严都全面发展的话,那么在军中,就可能成为杰出的将军,在其他领域中,就可能成为杰出人才,如杰出企业家、杰出教育家等等。作为普通市民,也可以借鉴智、信、仁、勇、严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针对网上有人说“《孙子兵法》是诡道,不诚信,不能用”的问题,薛国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个问题似乎有些道理,我们的公民确实要守法,要讲诚信。可孙子讲的“诡道”并非讲阴谋诡计和损人利己,而是谋略、活跃的思维。孙子非常讲诚信,把“信”排在五个素质中的第二位。如今商战中的诚信和谋略并不矛盾,在商场的竞争中,在与外商的谈判中,没有谋略是不行的。
郑秋枫:《音乐作品欣赏》
由郑秋枫作曲的《我爱你,中国》是多年来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在数十年的音乐创作中,郑秋枫总结出一条经验:一部作品,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形象准确。就像建筑需要画蓝图,歌曲也要画蓝图,形象准确就成功了一半。同时,结构要严谨,旋律要美,要能打动人心。“打动人心主要是靠真情,不像一些流行歌曲,无病呻吟,歇斯底里。”
郑秋枫特别强调严肃音乐的重要性。他说,严肃音乐的结构很严谨,各方面都很讲究,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严肃音乐有审美性,更重要的是有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别的音乐门类所不能比拟的。流行音乐是一种娱乐性的音乐,为广大青年所喜欢。调查显示,80%的人喜欢流行音乐,20%的人喜欢和接受严肃音乐,这个比例在国内和国际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严肃音乐的兴衰来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的。“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严肃音乐的创作和传播。”
“我们是听你的歌长大的,感谢你创作了这么多好的作品。”深圳歌迷在送上鲜花的同时,对郑秋枫表达了仰慕之情。郑秋枫的创作鼎盛期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现在,已经70高龄的他仍然没有停止创作。关于自己的创作风格,郑秋枫回答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现在我还在创作,还不能说,等我要死的时候再总结吧。”讲座在《小平,你好》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
应天齐认为,艺术家要站在现代的立场观照传统,《西递村系列》便是他的一个历程。
第一,“西递村”给了他最初的审美体验。应天齐称,20年前“发现西递村是一种幸运”,他因此找到艺术探索的一个方向。而关于西递村的系列版画,让这个古村落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圣地。他认为,“如果说达芬奇以商人的妻子作为载体去诉说他的恋母情结,那么也许我是用徽派民居为载体去诉说那一生不能忘怀的,一个少年第一次对大自然的依恋——这一最初审美体验。”
第二,媒体的关注促使他告别西递村走向社会。今年5月底,应天齐的《西递·宏村》以19.2万元的高价拍卖成功,被称为“最早进入拍卖市场的版画家”。对此,应天齐说,“正因为版画不景气,所以我更要身体力行地去参与社会的、商业的活动,而媒体的关注对版画来说是好事。”而恰恰是大众的关注,让这位有点“嚣张”的版画家、前卫的艺术家在10多年前告别西递村版画,开始尝试新的艺术方式,以艺术家的特殊方式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以艺术家的特殊魅力影响大众:1995年,他在安徽芜湖举行“告别西递”—第九次西递艺术展;1996年,他在安徽黟县建立“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1999年至2001年元旦,举办了三次“ 砸碎黑色”世纪零点行为,从“具体”走向“抽象”,让大众成为艺术作品之一;2004年在深圳开展数次红彤彤《大剪纸》艺术活动,包括“ 对话”观澜等……
第三,失去传统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应天齐对他一直坚持的传统进行了定义,认为传统首先是历史沿袭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其次,传统对我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最后,传统同时又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应天齐认为,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其传统的博大、深邃、厚重,犹如浩瀚无边的海洋。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肩负着前行的任务,不能淹没在传统的海洋里,否则我们会被吃掉,失去自我,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
应天齐说,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和艺术作品中,大致可以看到对待传统的三种态度:一是站在现代的立场观照传统;二是站在传统的立场走向现代;三是割断传统,反传统。“第一种态度是我颇为赞赏并身体力行的。即站在现代的立场观照传统”。应天齐认为这一态度首先决定了自身的立场,是前行而不是倒退,是现代而不是传统。在前行的过程中将传统作为出发点,作为一个坐标,这其中体现了一种真实,既是时代的真实,也是自身的真实。“第二种态度我亦颇为赞同,正是这一立足传统走向现代的立场决定了前行的步子不会太大,受原发点的牵制较多,由于立场是传统的,前行者会相对保守,常常会裹足不前”。但应天齐认为,相对来说,这种态度对传统研究会相对深入些,这一研究深度反过来为第一种态度提供了有益的东西。“第三种立场则是我不赞成的。但并不反对有人去试一试,这种创新经常会失去自己,消失在没有终点的现代海洋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应天齐最终的结论是:失去传统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四,让传统融入当下。《西递村系列》由38幅画面组成,整个创作持续的时间达20年之久。在近20年的创作过程中,应天齐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从文化的开放、觉醒到现代商潮的冲击,直至本土化在全球化中的重现,他将这一过程视为传统和当下碰撞、相融、取代、回归的过程,也努力地将这一过程中的生活体验融入到他近20年的创作之中,“在这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传统不可能消亡,是我们必须珍视的。走向现代已成为必然,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如何让传统融入当下,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认真对待的。”为了说明他的观点,应天齐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在行走的时候必须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从哪儿出发的;二是现在行走在什么位置;三是准备去哪儿。应天齐认为,如果不思考这三个问题,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或迷途不知返,茫茫然不知何终。
在讲座期间,应天齐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节目解说等方式,既介绍了他从版画《西递村系列》开始的20 年艺术探索历程,又向听众简单介绍版画鉴赏知识,让听众享受了一个与版画对话的美好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