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34期)

 日期:2006-11-14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2006年第34

(总第34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1月1日

 

 

张一兵:《深圳历史建筑保护》

 

深圳在多数人眼中是“一夜城”,快速的经济增长往往让人们忘记它本身的历史。其实,深圳的历史文物数量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光是地面历史建筑数量就超过了国内城市的平均值。10月28日,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一兵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给听众带来一场《深圳历史建筑保护》的讲座,让人们从对历史建筑的认识中挖掘深圳文化的源头,并大声疾呼,保护深圳古建筑刻不容缓。

    ·深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深圳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圳有三部县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个县市一到两部地方志);其次,全国市县古墓葬古遗址的平均水平约为100处,而现在全市已经知道的古墓葬古遗址(唐宋以前)有300处以上;第三,如今在全国各地,寻找古建筑民居非常困难,去10个村庄也很难见到一个,但在深圳,10个村庄里可能有8个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古建筑。如,深圳龙岗就集中了很多客家围屋,仅一种类型就达300处以上,有的客家围屋每座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

·宝安县早有独特的文化

就当今历史和考古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深圳文化传统分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两大块。本地文化从地域上讲就是以前东莞郡宝安县的范围,包括了当今惠州的大片地方,当时被称为宝安县。受本地文化影响的现存的历史建筑在这一地带最多,现存的个体、类型、风格、式样、局部影响的构建也各有特色。外来文化主要包括广府和客家文化。广州是广府的中心地,客家的中心地是梅州。这两个来源对现在历史建筑的形成也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最后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不过总的来看移民文化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并且不是历史建筑的主流部分。

·文化生态要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完全一样,也讲究多样性,讲究可持续发展。深圳是文化资源非常深厚的地区,文化遗产很多,文化立市首先要保护好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过去一些典型的古建筑类型,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深圳的炮楼,也正在逐年减少,现存仅有550座左右。为此张一兵呼吁,必须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如果不将它们保护或记录下来,深圳的历史建筑类型和样式将被彻底消灭,传统建筑文化生态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谷勇:《城市文化与城市音乐》

 

  “周杰伦的音乐并非没文化,相反,他的作品还有不少传统文化的含量!”10月28日下午,南山区音协主席、深圳大学副教授谷勇在南山区图书馆举行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语出惊人地这样说。在这场主题为《都市文化与都市音乐》的艺术讲座上,谷勇将中国的传统音乐与以崔健、周杰伦、陶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流行音乐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详细解读了在广受欢迎的通俗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文化信息,引导听众去捕捉音乐中存在的时代记号,借此说明大众音乐与所在时代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0年前,谷勇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电脑音乐作曲专业,回国后,他在深圳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为纪念国际和平文化年而创作的歌曲《祈愿》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回信致谢。通过对国内外大众音乐发展的分析,谷勇发现音乐与时代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都市音乐与都市文化的发展往往是同步的,都市文化的发展往往会带来都市音乐的演变。可以说,不同年代的都市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与形态。

  为了说明自己的音乐文化观,谷勇带来了大量唱片,一边播放,一边讲解。他以经典歌曲《天涯歌女》和《南泥湾》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演绎方式为例,说明了社会进步给音乐带来的显著变化。一种新的音乐形态的出现往往是时代所造就的,听众应该学会分析歌曲里所传递出的文化信息。听到某种音乐,就联想到它所在的时代背景,这样才算是真正听懂了音乐。

都市化音乐与传统音乐的结合是谷勇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他认为,传统音乐通常以两种方式来进入当代音乐,从而被都市人所接受,一种是陌生化的演绎方式,将传统音乐元素用电子等方式进行改造,另一种则是熟悉化的再现方式,即在流行音乐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谷勇举例说,周杰伦的《东风破》、《本草纲目》和陶的《苏三说》等歌曲里就分别引用了古典诗词意象、京剧等元素,使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焕发了新生。在这样的都市音乐形态中,传统与现代实现了声音的对接。听众在欣赏音乐时如果能够捕捉到这些信号,就能够既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又享受了现代音乐的时尚感,二者并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