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46期)
日期:2007-03-07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2006年第46 期
(总第46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2月20日
徐沛东:音乐创作继承与创新
《篱笆墙的影子》、《亚洲雄风》,《不能这样活》、《命运不是轱辘》、《辣妹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等歌曲,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它们的创作者就是徐沛东。徐沛东至今已有100余首作品获全国各类大奖。12月17日下午,徐沛东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畅谈音乐的继承与创新,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穿插着的音乐声中,徐沛东对音乐的讲解获得了一次又一次掌声。
徐沛东在乐坛声誉鹊起是缘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西北风”的风靡全国,他当时相继创作出《大森林的早晨》、《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具有浓郁西北风格的歌曲,粗犷豪放的歌声已经传遍大江南北。徐沛东说,当时全国人民对文化的渴望给了音乐人机会,他们及时把握住了。“西北风”的形成带动了整个中国音像文化产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一夜成名,但以后又不断有新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他们的音乐符合时代的要求,而创新又牢牢地扎根于中国民族文化。当时创作的歌曲感觉很土,但人们听后深受激励。其实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腾格尔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他在首都体育馆唱《我的故乡并不美》前还默默无闻,但这首歌深入基层,老人们听起来很亲切。歌手的这种不断创新只有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接纳,才不会被历史淘汰。
徐沛东说,他是大连人,在那块土地上多年来积累了很多素材,这是继承的基础,但必须要有新的思维去创新。创新和继承是永远分不开的,作曲家需要真正潜下心来学习一些民间文化的宝贝,包括最原始的状况,对我们今天的创造是很好的营养补充。《爱我中华》是他写的另外一个反映时代、反映民族的主题,但大题材由广西民歌入手,后又吸收了云南民歌的曲调,最后变成了一个集成。在民间感受某些原生态,可能跟时代有一些距离,但是它是扎根泥土的,是很关键的积累。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百姓生活》
12月17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首次走进大学城,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大学城四校学子、深圳大学以及社会各界国学爱好者带来一场题为《老子智慧与百姓生活》的讲座。主讲人姚淦铭系教育部直属“211”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于古代文化、甲骨学、金文学、音韵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王国维文献学研究》、《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等,已发表160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国家图书奖。是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节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嘉宾。
姚淦铭从多方面阐述了老子智慧与百姓生活的关系,给了现场听众很多人生的启迪。他运用老子的智慧告诉大家,事业的成功不是人生的成功,人生的成功还需要生活的成功,而且往往是生活的成功推动了事业的成功。所以大家要研究老子,学习老子,学习《道德经》。人的生命是极其可贵的,人们要爱惜生命。人活着是痛苦的,但老子的大智慧告诉我们要超越这种痛苦,逾越这种痛苦,潇洒地活在人世间。对于女同学,道德美才是真的美。此外,姚淦铭还运用老子的智慧教育大家学会看东西的反面,如:祸福相依,所以我们要化解这种心理矛盾,要充分利用这种成功的阶梯,不断地鞭策自己成功。另外,姚淦铭还用生动的语句为大家讲解了老子的成功哲学:有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大器晚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智慧的内涵。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姚淦铭用大量的实例向大家展示了老子智慧在我们生活中的指引作用,其幽默的风格,通俗的语言,可亲的面容为四校学子乃至所有在场的国学爱好者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然而,《道德经》五千言,其中蕴含的哲理、智慧远不是区区2个小时就可以解读完的。姚淦铭为大家深入研究老子,理解《道德经》,挖掘《道德经》中蕴藏的大智慧开启了一扇门,为大家将道德经中的大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听完这场讲座后,大家都将深深地思考,寻觅,找寻自己心目中的“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