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38期)

 日期:2006-11-27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2006年第38

(总第38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1月13日

 

 

卢勤:《今天的孩子缺什么》

 

“今天的孩子不缺钱,他们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梦想。”在11月12日上午人民大厦举行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知心姐姐》杂志编委会主任卢勤女士在讲座的一开始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卢勤总结了当今孩子的五大缺失:童年远离自然、没有学习动力、缺少精神文化、缺乏亲情沟通、找不到成就感。演讲中,卢勤特别强调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她说:“事实证明,从小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对纸媒体有感情的孩子,其成长的历程比那些只在网上浏览而不摸书本的孩子要强。”

谈到孩子离家出走和迷恋网络的问题,卢勤认为,这是因为孩子缺少成就感!中国的父母总是贬低自己的孩子,这是中国孩子最大的悲哀,也是今天孩子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父母应对自己的孩子充分肯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要把孩子变成财富。”在讲座中卢勤多次提到了这句话,“心态决定成败,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心态,改变了情感就改变了生活。”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卢勤给在座的家长们提出了六句知心话,那就是: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

 

纪连海:《正说清朝名臣》

 

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居然创造了央视《百家讲坛》开播以来的收视率最高纪录,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历史教师纪连海。11月12日,这位当今全国最红的中学教师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他独创的“评书历史教学法”,与深圳历史爱好者海侃一番。

·上央视是阎崇年的儿子推荐的

纪连海的历史课,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早已是“品牌课程”,他那听起来像评书,又吸取了相声艺术精华的教学方法在北京历史教学圈子里早已闻名遐迩。然而,纪连海自己成为全国的“明星教师”,还是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正说清朝名臣》之后。一个普通中学历史教师,当时并没有出版过学术书籍,怎么会被央视发现的呢?纪连海向深圳的“海米”透露了个中详情:2005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有一个设想,找一个中学历史教师来讲清朝的名臣。“全国的候选人有2万多,我是‘海选’出来的,像超女一样”,纪连海说。

纪连海的一个学生——阎天,北京市2003年高考文科状元,《百家讲坛·正说清朝十二帝》主讲人、清史专家阎崇年的儿子,起了关键作用。他向《百家讲坛》的编导提起,自己的历史老师纪连海讲课非常精彩,于是才有了纪连海和《百家讲坛》的这段缘分。

·正说历史不能“人云亦云”

自阎崇年“正说”清朝皇帝开始,史学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正说热”。放眼各大书店的历史专区,到处都是《正说×××》。正说固然不同于“戏说”,但它与官修正史又有哪些不同呢?纪连海认为,正说历史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我讲和,所有人都知道是贪官,我也知道,但我就能独辟蹊径,分析为什么那么能贪?他有多大的本事才能讨好乾隆皇帝?他有多大的学问,才能让皇上明知道他贪婪而不杀他?这不就出了文章了!”纪连海“自卖自夸”道。

其次,纪连海认为,正说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推断一定要合情合理。纪连海以自己在央视刚录完的《正说吴三桂》为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诗句早已为吴三桂定性:为了一个妓女而叛变投敌。“我就不相信这个事”,纪连海说,吴三桂出生在英雄世家,在辽东与清政权作战,出生入死,英勇顽强。“1642年,清太宗皇太极亲笔给他写了2封信劝降,都让吴三桂烧了,到了1644年,没有人给他写信,让他投降,他就乖乖投降大清朝了,这是为什么呢?”纪连海说,这肯定不是因为一个妓女陈圆圆,他将在《百家讲坛》上揭晓谜底。

·和是不良制度产生的贪官

提起和,过去人们总是想到著名演员王刚;如今很多人会想起纪连海,因为他的《正说和》的收视率已直逼那些“戏说”的电视剧。纪连海眼中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说,出身贫苦,学习勤奋,特别善于经营感情、笼络人心,上至皇帝、下至小妾,都对他死心塌地。“皇帝只相信他一个人,当把所有用人、监察的权力都交给一个人的时候,这个制度就出现了问题。封建制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法治而是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