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四期)
日期:2006-06-06 来源:社会科学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2006年第4期
(总第4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5月29日
|
5月26日和5月27日,中国著名青年女导演田沁鑫、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应邀作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分别在市文联9楼会议室和人民大厦3楼多功能厅作了题为“中国戏剧和韩国戏剧的比较”和“在今天阅读鲁迅”的讲座。
田沁鑫:中国戏剧和韩国戏剧的比较
田沁鑫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目前最为年轻的著名女导演,集编、导为一身,艺术感觉独特,被媒体称之为“国内最有潜力的导演”。她执导的大型话剧《生死场》红遍北京、上海等地,被誉为“植根现代文学沃土的奇葩”。田沁鑫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中,以“中国戏剧和韩国戏剧的比较”为题,从文化品质、重视程度、演员、艺术含量等角度纵论中韩戏剧之间的差异,拓宽了深圳市民文化鉴赏的视野。
田沁鑫认为,中韩电影、戏剧之间的差异首先是文化品质和重视程度的差异,而不是技术。她说,初到韩国工作时,令她惊讶的是,韩国不仅电视产业发达,戏剧也非常受欢迎。韩剧普遍都有一定道德含量,无论是家庭伦理道德还是社会要求的道德水准,都是韩国主流文化所推崇的。相比较而言,中国有部分人不重视自己作品的文化品质,不重视伦理道德水准,不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以昆曲为例,昆曲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总排名中位列第四,而日本的一个地方戏曲排名第九,结果日本举国欢庆,而中国知道此事的人却少之又少。
其次,中韩演员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充满自信的演员才是好演员。”田沁鑫说,“我们的演员不是从小被父母骂大的,就是被考试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的父母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也压在孩子身上。我们的演员思想负担太重、自信心不足。”相比之下,韩国演员没有那么多杂念,即便是跑龙套的,演戏从来不躲闪,爆发力很强,说哭就哭,这个状态就让导演觉得特舒服,跟他们合作很踏实。
第三,中国戏剧比韩国戏剧艺术含量高。田沁鑫说:“我在韩国排练中国剧时,韩国演员特别爱演中国作品,他们说中国的作品剧情很复杂,而他们的戏剧比较简单,不像中国有《大汉天子》、《雍正王朝》等这样的故事。韩国戏剧的舞台技术含量好,就是它的科技能力好,但它的创意真不高,如果中国舞台的科技含量高了,中国未来成为一个娱乐大国就不是梦想。”
深圳有条件成为全国艺术之都。她对深圳艺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深圳有条件成为全国艺术之都。她说:“专业剧团在世界上都很少,欧洲大部分的剧团都是民间性质的,是私办的,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才更灵动,更贴近市民生活,传播也更广。”成为全国艺术之都,与全国相比深圳有自己优越的条件。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新型的城市,很多艺术家都移民到这儿,有可能创造民间的戏剧。
田沁鑫还与听众就“中韩戏剧合作的利弊”、“中国的戏剧教育”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田沁鑫认为中国的导演应该多与韩国的技术人员合作,这样可以提高中国电视剧的技术水平。中国的戏剧教育、艺术教育应该进学校,戏剧教育、艺术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这样来逐步提高国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提升文化品位和鉴赏水平。
林贤治:在今天阅读鲁迅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5月27日,鲁迅研究专家、文化批评家林贤治先生作了题为“在今天阅读鲁迅”的讲座,向市民展现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鲁迅。
林贤治以鲁迅的精神结构、思想结构为切入点,向广大听众传授了普通大众如何才能理解鲁迅博大精深思想的技巧。林贤治将其简要地概括为“四个主义”和“一个核心”。
首先,鲁迅是一个怀疑主义者。鲁迅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种态度。“人家说鲁迅是多疑的,他自己并不否认这一点。他说:多疑没有什么不好。如果疑来疑去而不做结论那就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对怀疑、多疑这个问题的答复。”
其次,鲁迅是一个批判主义者。林贤治先生主要拿鲁迅和胡适作了比较。鲁迅和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同志和战友的关系,都在编辑《新青年》杂志,但是后来两个人越走越远。这两个人的不同之处是对权力的态度:“鲁迅与权力者是保持距离的,甚至是对立、对抗的态度,这种态度始终未变。胡适则不同。胡适是倾向好政府主义,他需要一个好政府。”
在鲁迅的思想里面有一个人民主体的形象——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人民的。当时人民的教育水平非常低,也没有自觉意识。所以鲁迅要让人民能够获得自觉的意识。“他不认为一两篇文章就会唤醒多少人,他只是在做他的事情罢了。我觉得鲁迅所做的工作是他在一个社会里一个人单枪匹马去做的。他的工作就是以现代的价值观念启蒙人民,告诉他们什么叫民主,什么叫自由,什么是民主社会,什么是人权。鲁迅也从来不会期望国民党政府会帮助他完成这种启蒙工作。他从来没有这种认识,这就是鲁迅与胡适的区别。”
第三,鲁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鲁迅是好斗的,鲁迅有一句名言:“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鲁迅是以弱小者为本位,对抗强权者。“鲁迅是以弱势群体为本,他永远保护的是弱势群体。他愿意保护弱势群体,他不以保护人自居,但是他付出了自己的牺牲。”
最后,鲁迅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在这里就是一个个体的、既有权利和本体价值的阐发。“个人主义在鲁迅那里是非常突出的,他有一句话说到,这个社会不公平、谁来裁判?谁来执行?他接着就回答,自己裁判、自己执行。这就是鲁迅的关注。”
鲁迅思想的核心与精华:立国先立人。对于鲁迅思想的核心与精华,林贤治先生作了这样的总结:“1907年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只要有无数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体,那么,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就是相当好的,就是有希望的。你可以说这就是鲁迅的政治乌托邦。我觉得这就是他的思想核心。”
林贤治先生讲座的当天,天一直下着大雨,但这并没能阻挡深圳市民前来听讲座的热情,人民大厦的多功能厅与往常一样坐满了热心鲁迅研究的听众。演讲结束后,听众与林贤治就鲁迅的文化思想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听众问:“今天应该怎样阅读鲁迅?”林贤治说:“既可以从政治方面,也可以从人生的道路去看鲁迅。包括我们怎样做学问、做丈夫、做父亲,这些鲁迅的书里都有。”对于“作为年轻人应该如何更好的理解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一问题,林贤治回答说:“鲁迅说过,30岁的人,大概是不会看懂他的书的,因为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所以读鲁迅的书要结合自己的人生实践、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的听众问:“中学生应该如何理解鲁迅的思想?”林贤治认为:“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到鲁迅所处时代的世态炎凉和生活的困苦,我希望孩子们能从鲁迅的作品中读到爱,学会如何爱自己,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