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33期)

 日期:2006-11-14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2006年第33

(总第33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0月30日

 

 

王天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读明史热、读清史热。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后人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锦衣卫、东厂的特务统治;束缚思想的八股文;疯狂屠戮开国功臣……形形色色书籍和文艺作品中的明太祖朱元璋往往也与这些联系在一起。清代史学家赵翼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建立的功业对我们后世有什么影响?10月21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王天有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用上、下午两场时间为大家讲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历史功绩。

·五大因素成就朱明帝业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幼时叫重八,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少年孤苦,以乞讨为生,做过和尚,后投奔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这样的生活经历磨炼了他处事不乱的坚强意志,而身逢乱世也正好印证了中国“乱世出豪杰”的古训。元朝后期皇室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政治也越来越腐败,人民饥寒交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红巾军起义爆发,各路农民起义的战火席卷全国。最终在复杂的环境中,朱元璋成就了一代帝王霸业。

王天有分析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五点。第一,朱元璋韬光晦迹缓称王。朱元璋在群强之中,避免成为众矢之的是很重要的。当时韩林儿的军队消耗了元朝的力量,为后来朱元璋北伐奠定了基础。第二,朱元璋有一个稳定的领导集团,他们齐心协力,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第三,朱元璋注重军队建设,兵士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烧房子,甚得民心。第四,朱元璋有非凡的军事才能。第五,重视战时经济。朱元璋就是凭借这些高明远见,推翻了元朝统治,于1368年建立明朝。

·三大奇功

1、恢复生产“治隆唐宋”

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马上把恢复生产、振兴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他对臣下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朱元璋实行轻徭薄赋,大量流民归乡耕田,并推行开垦荒地不加税的政策;鼓励屯田,组织江南无地农民迁往北方开荒。到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国可耕土地达到8507623顷,不但比元末增加4倍多,比后来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多出100多万顷,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点。

“修建紫禁城、派郑和下西洋这两件事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做的,这要耗费大量的钱财。没有朱元璋时代打下的坚实物质基础,这是不可想象的。”清康熙皇帝为明孝陵(朱元璋墓)题写了4个大字:“治隆唐宋”,王天有认为它的意思就是说朱元璋治国比唐朝、宋朝治理得还好,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2、整顿吏治严惩贪官

朱元璋小时候被元朝的贪官污吏逼得走投无路,当上皇帝后,自然对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王天有说,朱元璋的反腐败首先从教育入手。他亲自撰写了很多反腐倡廉的书籍,如《醒贪简要录》。同时,朱元璋对贪腐官员毫不留情。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郭桓作弊案,被杀头的官员数以万计。全国官员噤若寒蝉。朱元璋时期是中国古代吏治比较清明的阶段。

3、大兴教育积极办学

从小没有机会读书的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他规定每个府、州、县必须有一所官办学校,官府给贫困学生以资助,后来又规定家里有人在官办学校读书的,就可以免除2个人的徭役。这使得民间教育空前发展。《明史》记载:“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利用八股文来束缚读书人的思想被认为是朱元璋的一大“罪状”。王天有认为,八股文本身只是一种规范化的文体而已。明朝是个思想开化、文化发达的朝代,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徐光启、宋应星等科学家能够出现在明朝,与朱元璋打下的国家良好教育基础不无关系。

 

黄惇:《书法创作与欣赏》

 

10月27日下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导黄讲授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市文联九楼会议室讲授《书法创作与欣赏》。整个报告厅人头攒动,被数百位书法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

以朝代为经,以艺术风格为纬,为现场听众展开了一张蔚为壮观的书法百相图。他认为,中国的书法历史是一个“古质今妍”的历史,文人书法一直在“朴质”与“艳丽”中探索。西晋“二王”将书法艺术推到顶峰。但到了清代碑学兴起以后,书法审美特征就发生了巨变,其中体现在延续了1000多年的临名家帖的传统被破坏,书法家普遍取法金石碑刻和无名书家;其次,“拙、重、大”成为当时书法特征,这种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认为,临帖和临碑都是正确的途径,但是要注意如何结合两者。针对今天书坛,他认为书家普遍个人创造性太强,而技法探讨太弱,他依然强调要从临古人的字起步,“临摹应该是终身的功课”。

先生还就当今学习、创作书法作品的利弊等问题和在场的听众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交流过程中黄惇不乏充满机智和深度的言语,使整个现场轻松活跃。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