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43期)

 日期:2007-03-07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2006年第43
(总第43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2月5日


 
杭间:《设计与超设计》
 
创意十二月热闹开场,创意与设计成为本月全城的焦点。12月3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请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导杭间先生,给深圳市民带来了一场有声有色的《设计和超设计》讲座。杭间先生通过现场演示一百多张设计作品的照片,向深圳市民介绍了中国和西方从古至今的设计史,并且分析东西方设计理念的异同。
 
    ·设计是一种生活
    或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设计是一种阳春白雪的东西,是设计师们的专利。但是,杭间告诉深圳市民:“设计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很近,设计不是一种专业,设计是一种生活。”他表示,当代文化为设计提供了很多的资源,简单的一件设计产品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文化深层的东西。眼镜、手表、书本……几乎我们生活中任何一件物品都涉及到设计,因此设计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创造形式。同时,这种创造形式将我们引向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和社会美学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地自我超越,这种设计的自我超越,便是“超设计”。
    “超设计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推动者,‘超’既是一种超越,又是一种回归,正是在这种超设计中,每个人的审美意愿和生存理想都得以展现。”杭间说。设计是一个多方面联系的系统,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化创意角度、社区文化角度、消费角度来参与其中,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设计师。“当大家都有一个好的设计概念的时候,人们对这个社会所做的贡献就不只是设计本身这么简单,对我们民族复兴也有深远的意义,设计应该成为我们民族振兴的基本常识。所以,今天的艺术已经不是艺术家圈子里面的事情,而是更开放的,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理解成专业的话,这样无疑会极大损害中国设计的发展。”
    ·我国有着非常辉煌的设计历史
    在杭间教授现场演示的照片中,有很多是中国古代的设计作品。“中国的古代的设计历史非常辉煌,7000年前的设计作品就已经具备今天图案学最基本的图形结构了,这绝不是西方国家可以比拟的。”他感慨地说。中国古代的设计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材美、工巧,这些古代的设计品除了本身的功能之外,更有其他延伸出来的文化象征意义。
    “传统的并不一定表示是落后的,相反,中国很多古代的设计对现在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比如纸张的制作、书籍的装订等等。”杭间在向人们展示古代书籍的照片时表示,古代的书籍很多使用宣纸,宣纸可以使用1000年不变质,不像现在的书为了追求白色的效果使用漂白剂,结果连100年都不到书的纸张就开始发黄变脆。现在有的书开始使用再生纸,用很软、很轻的纸,这就是从古代书籍里面吸收了经验。另外,古代的书籍通常会给读者留着批注的地方,黑字和红字之间就形成了有机的联系,让后来的读者一目了然。而我们今天的书很少有专门给读者留出来做注的地方,但是很多人阅读的时候还是习惯做批注,这说明了古代书籍的这种设计有它的先进性。
    ·技术进步与生活态度推动西方设计进步
    杭间指出,在明代以前,中国人的创造力绝对是世界一流的,但从清代开始中国人的创造力就开始不行了,而西方古代远远不如中国,在近现代却有了飞速的发展。为什么呢?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古代文化和近代文化的分野决定的。西方人在工业革命之后,催生的民主思潮导致了社会的变革。西方在工业革命后,“设计”有了本质的变化,最主要就是体现为人本思想的普及,设计产品越来越注重对人的使用价值,注重不同人群的不同观念,在设计的时候把这部分人群的思维方式和内容融入到产品中去,从而使设计能为它的目标人群所接受。而工业革命后,各方面技术的大幅度提升,使得西方的设计从工业革命前的粗糙而注重数量走向精致而注重质量。
    另外,生活方式也是影响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看得见的超级市场的购物车,是由于西方有了超级市场的这种生活方式,才促使了购物车这种设计的出现,诸如椅子、吸尘器这样的家用设计产品都是在提倡一种生活方式。”另外,同样一把躺椅,中国人用竹子做,西方人用皮革;一把椅子,中国人做得笔直,西方人却做成圈椅……通过对中西生活用品的比较,杭教授得出结论说,西方人在生活态度上比中国人更追求享受,“会享受”也是促成设计发展的动力之一。
    ·文化因素是中国设计滑坡的主要原因
    可是,中国设计为何从古代的高度辉煌变成近现代的滑坡?“这其中文化因素起了主要作用。”杭间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表示,中国是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几千年来中国主流的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而儒家思想是伦理学开始的,儒家的基本关系都是通过人和人关系展开的。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于经验的重视,这样的思想体系决定了我们对于前人长辈的尊重,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前辈们,这就形成了经验和传统的不可否定性。“否定传统就是离经叛道,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果要讲创意就会碰到相当多的问题。”杭间说。
 
谢冕:《当代文学思潮》
 
    12月3日下午,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谢冕教授应邀登上“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现代文学思潮——一个世纪的文学背影》为主题纵论近百年来的文学潮流,阐述了他的文学观和艺术观,指出当代文学身上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认为在物质主义潮流的冲击下,只有坚守精神高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学精品。
    今年74岁的谢冕是深圳人的老朋友了。他说非常喜欢深圳这座青春的城市,尤其是深圳在推动一种崇尚知识、弘扬文化的精神,让他深受感动。“市民文化大讲堂”这种形式也受到了谢冕的大力赞赏。他说:“我在深圳看到了一种文化的狂欢。”
    在讲座上,谢冕首先带领听众回顾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历程,他认为,当我们回望过去那“一个世纪的文学背影”时,会发现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带着感伤的情调和深深的忧患意识,这是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境遇有关系的。然而,文学不应该只有这些沉重的一面,也应该能够让读者轻松愉悦,反映生活的美好。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朦胧诗等作品带有了很多明丽的色彩。
     不过,最近十几年来,当代文学又有些“矫枉过正”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漠。文学品格日趋媚俗,浅薄的阅读习惯消解了文学的精神含义。谢冕忧心忡忡地说:“我不希望当代文学成为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文学必须要承担一些什么。正如鲁迅、巴金、曹禺为他们那个时代留下与时代相称的文学巨著一样,我希望当今文学界的同仁们也一起想一想文学的责任问题,用自己的作品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作出精彩的注释。”
    在谢冕看来,文学发源于所处的时代,同时又超越了时代的局限,真正经典的作家和作品永远不会被时光遗忘,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往往有着丰盈的精神内涵。因此,他激动地强调说:“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当代文学更应该坚守精神的高地,获得与时代相称的精神境界。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