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校长章必功打响今年“市民文化大讲堂”头炮 中国考试制度源远流长,对国人产生深远影响。昨天下午,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在深圳报业会堂打响2006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第一炮,开讲《品诗论史·科考篇(唐)》。章必功认为唐朝科举考试是中国人才选拔史、中国考试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教育史上的极顶风光。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章必功对唐诗旁征博引、语言风趣生动,引来了满堂喝彩。 开场白中,章必功给中国考试制度列出了一个简历—原始先人,以推举为前提,以考与试分别为后续;周代,以推举为前提,以考、试选拔为辅……以至于发端于隋代,确立于唐代,沿流于宋、明,废止于晚清,风行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太宗天子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李唐以科举一策,招徕天下英雄。章必功认为,“李唐长策”,长就长在以下五个方面:一,颁行了科举考试基本不受门第限制的国家法令;二,确立了科举教育的对象,一类是自愿报考的文人,另一类是各级学校的学生;三,确立了分级考试的制度,体现了逐级选拔,逐级淘汰的过程;四,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制度;五,确立了常科岁举,即常规学科年年开考的定期考试制度。 章必功对唐代科考制度推崇有加,他以大量唐诗为切入点,分析了唐代“以诗取士”这种“浪漫”的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进士及第”与“进士落第”后的不同境况;唐代应试诗的特点等。章必功认为,唐代科考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制度以人为重,不讲出身,不论贵贱,不计年龄,不分地域,不管国籍,公开招考。选人以才为重,考记忆能力(贴经)、考政治能力(策文)、考创造能力(杂文诗赋)。量才以诗为重,既能考量语言基本功,又能考量性情、创意、想象、活力等基本素质。其基本特色是,公开、公允、宽容,这种科举制度,依靠的是唐政治清明、思想开放、经济繁荣、官求官声、士求才名、民求诚信的社会条件。在这种科举制度下,整个唐朝,至少选拔了6000进士。 章必功还从唐代一些写得好的应试诗延伸开来,认为,高考考作文,主要目的应该是考量文笔文思,而不是考量逻辑和分析,作文题目当以一目了然、启发想象、利于创作为好。他认为当年全国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作文题读起来相当拗口;某地有一年以“贪官悔过书”为高考作文题,更是匪夷所思;而前几年曾流行的看图作文或材料作文,也不是作文的正路子。 今年是深圳举办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第二年,2005年“市民文化大讲堂”做了几十场的讲座,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追捧。记者从昨天的讲座上还获悉,今年除了邀请国内的名家外,将会让更多本地的文化学者和艺术名家登上“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