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三期)
日期:2006-05-25 来源:社会科学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第3期
(总第3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5月22日
|
本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精彩纷呈,共举办了三场讲座,分别为《百年中国美术大趋势》、《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影响》和《物质社会的人文关怀》。
第一场 《百年中国美术大趋势》
5月18日,中国著名的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梁江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论百年中国美术大趋势。
梁江说,谈百年美术这个概念差不多起源于百年以前。在古代原本没有“美术”的概念,有关“美术”的词大多为“丹青”、“水墨”、“图画”等。所以说,现在谈百年美术,这个概念差不多起源于百年以前。
演讲中,梁江讲了不少有关中国历史的“题外话”,可他却认为要谈百年美术,就必须谈中国历史,因为“中国的美术离不开历史”。“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是中国美术特定的语境,也是它所依托的平台,它所变化的动因,所以我们不能脱离历史,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整个背景去谈美术。”
梁江认为,“其实在中国美术百年的形成当中,广东人是走在前面的!”他列举了一长串人名,包括陈抱一、李铁夫、冯钢百等。“晚清之后,因为广东有地利之便,到海外学西洋画的人很多,他们中有很多在历史上很有名,这批人出洋去,把外国的东西带回国并传授给学生,影响力以好几倍的放大。” “今天谈中国现代史、谈中国现代美术史,广东是非常重要的一章,这是基本的历史事实。”
就听众关于“中国目前没有大家”的问题,梁江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没有大家;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很自由,不用模仿谁,这样会形成新的大家。”
第二场 《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影响》
5月20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与战略研究部部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正军职少将姚有志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做了题为《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影响》的讲座,从各个角度为深圳市民介绍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姚有志说,“在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六千年、七千年的历史上,可以说像毛泽东这种集若干大家为一身的人物,几乎找不到第二个。”首先,毛泽东是一位开天辟地的革命家。“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但一批一批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毛泽东的出现才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经过22年战争年代的奋斗,取得了中国民族解放、革命的胜利。”其次,毛泽东是一位大军事家。姚有志说,军事家在毛泽东身上应该体现的最为充分。毛泽东指挥的战役有239次之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是军事家的理想。这种理想在毛泽东那里变成了现实。二战期间,坦克、大炮、军舰、飞机大量地用在战场上,可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军队并没有享受这些武器装备的成果,而是用小米加步枪赢得了机械化战争时代革命的胜利。”同时,姚有志认为,毛泽东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宣传家。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著述据不完全统计有600多万字,而且全部是他亲自写的。此外,还有优美的诗歌、遒劲的书法作品……毛泽东为后代留下了种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接着,姚有志以长征为例向听众们阐述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维艺术。他认为毛泽东是长征取得胜利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四渡赤水,使红军在长征中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由被动变主动。四渡赤水也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这种力挽狂澜的超常智慧在毛泽东那里神奇得到体现。”
姚有志说,毛泽东多次表扬军队,他赋于了军队政治灵魂。毛泽东一生当中表彰的人物为数不多,但其中多数都是军人。而且有些人物还不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比如说1944年为张思德写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是烧炭的,在现在看来就是搞生产经营的那一部分战士,但是毛主席给他亲自写了《为人民服务》一文。新中国成立之后,又表彰了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讲座最后,姚有志就麦克马红线领土问题、90年代新军事变革时期的良机问题、中国军队建设的发展战略、中俄边境的划境以及日本占领钓鱼岛问题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
本场讲座吸引了众多的军事爱好者,会场先后加了四次座位后仍有不少市民没有座位,他们是站着听完了整场讲座。该场讲座的一个最大特色是讲座现场不仅有主讲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听众与听众之间也形成了互动。对于有的听众提的问题,不等姚有志回答,别的听众就积极做了回答。会后听众们对整场讲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两位年过七旬专门从香港赶来参加讲座的老者评价道:“这场讲座有三大特色,首先是讲得好;其次是听众们提的的问题好;第三是主讲人回答得好。能够听到这么精彩的讲座感到非常非常的荣幸!”
第三场 《物质社会的人文关怀》
5月21日,《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中给深圳市民献上了一场题为《物质社会的人文关怀》的讲座。他结合《读者》的编辑理念,从《读者》“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开始,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地道出了在物质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营造人文环境所应付出的努力。
彭长城认为,人文关怀实际上在某些概念上就是以人文精神为导向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从人文角度对人的关怀,其核心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生活条件的肯定。这也是《读者》的核心内容。《读者》这么多年长盛不衰,归根到底是她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并最终确定了其最终的思想走向。彭长城说,《读者》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始终坚持了“真、善、美”的阳光主题。“真、善、美”是《读者》始终坚持的理念;“让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他们努力的目标。“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以大众为中心,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思考中国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通过对人性本质的关注,为读者营造可以获得精神慰藉、尊重和关爱的美好世界,旗帜鲜明地倡导人文关怀,这就是《读者》之所以成功的一个核心。”
在演讲中,彭长城列举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事例,他认为优秀的媒体应该具备社会责任。“人的一生中间,无论是碰到什么问题、什么灾难,人必须有精神的支柱,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要有解决的办法,而《读者》恰恰提供了精神的依托。”他坦言,很多时候编辑、记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编辑在编文章的过程中,首先让自己受益了,然后再把这个故事编到刊物中,通过刊物传达出去,从而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最后彭长城用余秋雨的话结束了本次讲演:“大家忙忙碌碌,其实都是在为了长远的道义原则和美学原则。我们一直在延续这种道义原则和美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