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拟办百场市民文化大讲堂
日期:2006-05-16 来源:社会科学院
今年拟办百场市民文化大讲堂 4月开始启动,举办时间以周末为主,免票制不变, 将邀请更多本土名家主讲,并增添交响乐演奏等多元化形式 本报记者方勤报道今年全市思想宣传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狠抓精品工程,包括巩固构建市民文化大讲堂等一批重点宣传文化品牌。记者昨日从市社科联获悉,去年首创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将于4月启动,拟增至100场,主题拟系列化,嘉宾倾向本土化,内容形式倡导多元化。 从去年6月到12月,由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市文联主办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历时6个多月,共举办讲座31场,邀请海内外嘉宾30余位开坛论道,广大市民每周与学者大师零距离对话。大讲堂主题雅俗共赏,讲座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并且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在全市引起了巨大反响,受到市民的热烈追捧。“市民文化大讲堂”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热盼的周末盛事,成为深圳文化的一个新品牌。 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向记者透露,今年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拟增至100场,从4月开始启动,贯穿全年,每月拟举办10~11场,时间以周末为主,“鉴赏·品位”的主题不变,免票制不变。针对许多市民提出“大讲堂的嘉宾,能否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不光局限在文学艺术界”的问题,乐正表示,今年的大讲堂将拓展嘉宾的学术领域范围,拟将演讲主题系列化,有目的地吸引对某些领域感兴趣的市民;同时拟邀请更多深圳本土的学者名家来主讲。此外,演讲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不光是讲座,还有作品的演示。“如交响乐的讲座,就邀请交响乐队当场演奏作品,让市民身临其境地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乐正说,今年100场的大讲堂将吸纳社会力量的进入,发动六区来承办,同时也呼吁更多的民间文化机构参与其中。基于其公益性,大讲堂不会考虑商业化运作,仍然由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 对于去年10月本报推出的《“文化大讲堂”急寻大讲堂》报道,提出让主办方困扰的大讲堂找不到“讲堂”的问题,今年也已有下落。大讲堂最初安排在只能容纳200人的科学馆报告厅,听众多得挤不下,且停车不方便,后来改在深南大道人民大厦,解决了停车问题,但是场地面积仍然不太理想。乐正告诉记者,今年的大讲堂将“居有定所”,轮流固定在四个场地举行:市民中心多功能厅、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中心图书馆报告厅和原天鹰电影院。其中,中心图书馆待年中起用后,其报告厅用作讲座场所;原天鹰电影院计划改造成会场之一,在今年完成维修、设备购置并正式运作。 另据透露,市社科院近日将组织出版一本“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报告文集”,将去年专家讲演录汇集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