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44期)

 日期:2007-03-07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2006年第44
(总第44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12月12日

 
格非:中国小说的转型
 
  “中国历史数千年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只是在明清以后才落后了,但是中国的小说并不落后,以《红楼梦》、《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小说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12月10日,著名的先锋派代表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这样认为。
    现在很多人提出来,中国小说很落后,如,在《三国演义》里作家的话包容一切,不允许读者思考,自从西方的文学传入以后,中国作家才学会了比较客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格非认为,这个观点是很不全面的。他建议大家看全本《金瓶梅》、《红楼梦》和《水浒传》,多看几次一定会被作者深深打动。《金瓶梅》和《红楼梦》的主题是一样的,都是惩恶扬善的,都是讲人的欲望的。比如潘金莲可恶不可恶?可恶得不得了,但《金瓶梅》写潘金莲骂人的地方写得非常好,看完后一定觉得像潘金莲这样的人真的很可悲。张爱玲是中英文都很好的大作家,她就觉得西方的小说没有人情味。而中国的小说里浸透人的伦理和关怀。西方的小说,写得太深,一般人看不懂,写得太浅,就没有韵味,而看中国小说没有这样的感觉。
    尽管演讲题目是《中国小说的转型》,但因为中国小说的转型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所以格非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述中国社会的转型。格非说,有人认为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挑战和回应的模式,西方文明开始对中国发出挑战,然后中国作出回应,所以要感谢西方。“这种唯西方是从的观点,真的很可悲。”
 
周展:《平民影像的艺术潮》
 
    “十几年前,我们家里还挂着某某摄影师拍的风光挂历,到了今天,我们更多挂的是自己拍的作品了。”12月10日,当代影像艺术家、深圳市青年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展,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题为《平民的影像艺潮》的讲座,为观众剖析了平民艺潮繁荣的现象。
    对于“平民影像”的界定,摄影业内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它表示城市老百姓拿起相机摄影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第二种则认为它指的是专业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老百姓。周展认为第一种才是中肯的,是大众认识艺术、理解艺术、创造艺术的表现。但与上世纪50~60年代所理解的“大众化”不一样,当初的“大众化”指的是“艺术与大众无隔阂,艺术品成为商品、消费品”,而现在的“大众化”更多的是指“追求愉悦、追求美感”。摄影是最能够快速记录当下生活的,因此摄影走在了所有艺术的前头,走在了后现代化的浪潮尖上,成为大众化艺术的先锋。
    自1838年法国发明照像机之后,此后人类过上了无法缺少图像的生活。但是也许很少中国人知道,摄影的源头来自于中国——“小孔成像”,而发现这一规律的正是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子。“在西方的摄影教材中,有很大的篇幅就是讲这部分内容,这是光学的基础,但是中国的摄影教材却一闪而过,乃至于许多摄影人都不知道我们历史上还有这种骄傲。”其实要追溯起来,中国的研究光学理论的历史是非常辉煌的,除了“小孔成像”外,还有韩非子曾使用透明的豆荚皮通过光线在前上表演“影戏”,还有商代的铜镜便已运用了反射原理。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
    这种基础教育的疏忽,导致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摄影明显弱于西方摄影。在西方,很多艺术家、理论家毕生从事于小孔成像的研究。别看只是一个小孔,它的视野却能达到150度以上,因此摄影系学生最初学习的时候,老师们都要求他们不仅要看到前面,还要看到头顶和脚后跟。而中国的摄影教育则局限在光学镜头的小框框内,或是在电脑上加工,目光极为短浅。
    而从小孔成像原理中衍生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摄影技术——针孔摄影。这种由我们老祖宗的理论中产生起来的摄影手法在国外已被研究多年,但在中国却是个新生事物。针孔照相机是一种古老的成像工具,它不需要镜头、反光镜或其它任何光学部件,而是让光线穿过一个小孔,在暗箱形成外部景物的倒像。周展现场给市民展示了他的针孔摄影器材——一些废弃的录像带盒和茶叶罐。“只要懂得这里面的光学原理,包括针孔相机的焦距、根据光线和感光材料计算出曝光时间一系列数据等,每个人都能进行针孔摄影,而且还不需要耗费巨资武装工具。”针孔摄影的作品视野宽阔、成像清晰,与一般的光学相机、数码相机相比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