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能够点燃人的心灵”著名舞蹈家资华筠昨登市民文化大讲堂
日期:2005-12-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协副主席、舞蹈学博士生导师资华筠女士昨天登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开讲“先进文化与舞蹈审美”。虽然已届七十高龄,资华筠看上去仍年轻而时尚,她还时不时亲自在台上演示舞蹈动作,举手投足间仍是风韵犹存。她告诉大家,舞蹈能够点燃人的心灵,而她是因为爱而走进了舞蹈。
“舞蹈是人类艺术之母”
资华筠说,她在初中毕业时选择了学习舞蹈,当时老师父母都不理解地表示反对:工厂的烟囱冒烟了,新中国火热的建设就要开始了,你不投身建设怎么竟跑去跳舞呢?资华筠则坚定地表示:舞蹈是点燃心灵的,这不比烟囱冒烟更重要吗?凭着一股对舞蹈热诚的爱,她毅然开始了自己的舞蹈生涯,她成了第一批把孔雀舞搬上舞台的新中国舞蹈表演艺术家。
“文化造就了人类,而人类同时也创造着文化。”资华筠表示,舞蹈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形式,堪称人类艺术之母,但它既古老又年轻,舞蹈的每个动作都充满人类的活力。与体育以身体机能竞赛为目的不同的是,舞蹈讲究节奏性和韵律感,它注重表达人类浓缩了和升华了的感情,是一种超常化、抽象化的形式,“舞蹈是对生活感悟的反映。”
“民族舞是判断一个民族的标志物”
“世上有多少种民族就有多少种舞蹈。”对于舞蹈的分类,资华筠认为舞蹈的分类有多维性,主要有四种依据:形态、功能、原流谱系和播布区,如孔雀舞是根据形态分类,祭祀舞是种功能分类,古代舞是根据原流分类,拉丁舞是根据播布区分类。
资华筠表示,我国民族舞蹈最为丰富,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望尘莫及的。“民族舞是判断一个民族的标志物”,每种民族舞都有其强烈的民族特色,其突显的身体部位也不一样,如在维吾尔舞蹈中,脖子占显要地位,在蒙古舞蹈中,则是肩部占显要位置,而在西方的探戈舞中,则多以甩头动作突显头部。
呼吸与舞蹈的节奏也很有关系,资华筠通过自己的现场演示,告诉大家呼吸方法不对会使舞蹈动作变形。不同舞蹈的步伐、步幅和交替节奏都有不同。
“当前舞蹈出现媚俗化、蛮荒化和民族属性淡化”
对于当前一些舞蹈节目动辄冠以“原生态”的名号,多年专事研究舞蹈生态学的资华筠表示并不赞同,认为“原生态”一词已被滥用,“并不是让农民登上舞台跳舞就是原生态,原生态的舞蹈还需要有环境的因素,农民在村子里、农田里跳着舞才是原生态,把它搬上舞台,有了灯光、音响就不再是原生态的了。”
资华筠还对目前舞蹈领域的一些毛病作了番清点:媚俗化、蛮荒化和民族属性淡化。“现在的不少舞蹈是用激素代替激情,假招式代替真功夫,华丽包装代替原始本真,抄袭混淆借鉴。”资华筠表示,好的舞蹈艺术的产生,需要整体消费群体的审美品位提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