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五期)

 日期:2006-07-25   来源:社会科学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2006年第5

(总第5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 629

 

 

6 3 64,“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六月份的前两场讲座分别在市文联9楼会议室和福田区委会堂楼报告厅举行,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先生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兼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查振祥先生分别作了题目为《从“精品工程”看当前舞台艺术创作主流》和《钱币古今变迁》的讲座。

 

于平:《从“精品工程”看当前舞台艺术创作主流》

 

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度的选拔和加工。4月来深展演的国家舞台精品工程20042005年度的10台精品剧目尚在热映, 于平 先生的演讲以《从“精品工程”看当前舞台艺术创作主流》为题,从贴近现实与话剧艺术的“中国化”进程、在话剧与“时尚”音乐剧影响下的戏曲艺术、歌剧艺术的困境及其解困之路、舞剧创作的繁荣与主题歌舞的崛起等四个层次,畅谈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以后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态势,并就如何在新时期繁荣发展传统戏曲提出了建议。

第一,影视作品对话剧产生冲击。 于平 先生认为,话剧不景气是受到了影视作品的剧烈冲击。话剧要在影视争流的时代坚守住自己的领地与品格,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话剧对生活的提炼应该比影视更集中、更典型、更艺术;其次,话剧要发扬自己的优势,运用舞台的优势与观众零距离接触,甚至让观众参与戏剧演出;第三,话剧不能闭关自守,要借鉴影视的优势,比如在舞台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景深拓展得更远,以吸引观众。

第二,中国传统戏曲正面临着困境。话剧一方面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对中国传统戏曲造成冲击。2007年是话剧艺术进入中国100周年,加上时尚音乐剧等新剧种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当中的脸谱化、悲剧性情节等固定模式开始动摇,甚至出现了悲剧型的好人和喜剧型的坏人,而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名角中心制”也开始向话剧艺术带来的“导演中心制”转变。

第三,传统戏曲的繁荣发展应借鉴音乐剧。我国一些地方小戏虽然在方言地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由于小戏本身曲牌有限,音调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观众就越来越少。他建议这些小戏可以以音乐剧为参照物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样,音乐剧也是歌剧的解困之路,歌剧应该借鉴音乐剧中多种艺术手段的快速切换,适应现实艺术发展的快节奏。

第四,歌剧艺术在“好听的同时也要好看”。由于电视乃至网络作为当代最重要的传媒培育出大众“读图”心理,而在“读图时代”到来之前,大众观赏心理已开始从“听戏”向“看戏”迁移。上个世纪30年代,梅兰芳、周信芳对谭鑫培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扬,本质上就是为了适应大众观赏心理的迁移。大众观赏心理由“听戏”向“看戏”的迁移,势必也要求歌剧艺术在“好听”的同时也要“好看”起来。

第五,舞剧艺术结构模式化倾向严重。舞剧艺术创作日益繁荣,并在“精品工程”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在“精品工程”的14部舞剧作品中,几乎都是悲剧性的舞剧,或至少贯穿着悲剧性的情节。“虽然舞剧繁荣,但也存在问题,即人物关系类型化与舞剧结构模式化、类型化和模式化倾向的发生,则意味着创造力的萎退或创新性的局限。”

第六,主题歌舞晚会要从“旅游热”、“遗产热”中提升。 于平 先生说,“精品工程”所关注的,通常是大型演艺作品。许多以小型作品为主的演艺样式,往往在一定主题的贯穿中“集束”出击,最多的是“民俗性”主题歌舞晚会。“这些‘民俗性’的主题歌舞晚会,主要表现的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主题歌舞晚会的出现,是‘民族文化旅游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双重机遇交合的产物。在发展文化旅游并兴建文化产业的倡导下,‘民俗性’主题歌舞晚会创作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类用于娱情遣兴的歌舞往往结构欠严谨,风格欠统一,语汇欠精练,个性欠鲜明。主题歌舞晚会要努力打造成时代文化品牌,建设为国家文化形象,实现着民族文化积累,才可能在‘旅游热’和‘遗产热’中得到提升。”

在演讲结束时, 于平 先生对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提出了希冀和要求,那就是“打造时代文化品牌,建设国家文化形象,实现民族文化健康”。

本场讲座吸引了众多的艺术爱好者,将整个文联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不少听众坐在台阶上听完整场讲座。 于平 先生的精彩演讲不时博得听众的热烈掌声。会后听众们一致认为, 于平 先生的演讲对深圳以后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态势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查振祥:《钱币古今变迁》

 

日下午, 查振祥 先生做了题为《钱币古今变迁》的讲座,用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介绍了货币的发展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吸引了400多听众前往聆听。

查振祥 先生说,人类社会自有商品生产至今,已经经历了三次货币形态革命:实物货币代替物物交换、金属货币代替实物货币、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三次货币形态革命是人类社会的三个里程碑,每一次货币形态革命,都把社会生产向前大大推进一步。今天,人类社会又开始了第四次货币形态革命,就是电子货币,这将带来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巨大变革。中国在 199361启动了“金卡工程”,开始全面推广信用卡。现在由信用卡发展到了网上货币,从有形变成无形。信用卡和网上货币的发展也将引起现代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首相要体现在银行。以往,银行给人的印象是盖得富丽堂皇的大楼,随着网上货币的发展,银行就不需要再盖大楼,而是变成了虚拟的,只要跟客户的电脑联网就行了。美国花旗银行行长曾经预测说,到2050年前后,纸币可能就会被电子货币所取代。新加坡在上世纪末曾提出一个目标,要在2008年之前实现没有现金收费,全部用电子货币来支付,现在这个计划正在进行中。

查振祥 先生认为,货币在网络上自由发行,特别在国际互连网上自由发行,降低了安全系数,加剧了犯罪行为。电子货币最终仍然要走向由国家统一发行,如同纸币最终走向由国家统一发行一样,而且,国家对电子货币的集中管理程度会比对纸币的集中管理程度更高,不但货币的发行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而且货币的运行都将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商业银行将不覆存在,由中央银行演变而成的国家银行作为唯一发行和管理电子货币的银行,纸币退出历史舞台,电子货币取代纸币成为独立的货币形态,金融体制将发生巨大变革。

查振祥 先生还与现场的听众就其“进入电子货币时代,银行的贷款成本会变得很少,企业诚信度上升、银行与司法机关精兵简政、社会犯罪率大大降低”等问题展开了探讨,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听众认为,电子货币只会带来低端犯罪的减少,若将来只剩下一个中央银行,网络高手将这个信息中心占领后将会导致整个国家的货币体系瘫痪。有的听众认为将裁减的银行人员投入到生产第一线去后,会造成某些机构的臃肿。有位学生就电子货币流通以后其价值度量职能产生了质疑。 查振祥 先生就上述问题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听众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