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23期)

 日期:2006-10-17   来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2006年第23

(总第23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9月11日

 

 

张又丹:《音乐欣赏——轻松走入音乐世界》

 

音乐是一种跨时间、跨国界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在不了解乐曲背景的情况下,如何“听懂”音乐却是众多市民面对的难题。9月9日,深圳青年音乐教师、钢琴演奏家张又丹来到福田会堂,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给观众上了一堂音乐普及课:《音乐欣赏——轻松走入音乐世界》。

在讲座中,张又丹首先给听众传递了一个理念:每个人都是可以听懂音乐的。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它没有造型性,亦没有语义性,因此从本质上决定了不能给听众们带来直观的美术化、文学化的感受,因此“听不懂”音乐并不是听众的错,听众也不应该将“能不能听懂”作为欣赏音乐的标准。同时,张又丹建议听众不要盲目去跟随前人对乐曲的解析来理解音乐,因为历史上关于乐曲名字的附会例子比比皆是,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原来只是盲人阿炳的“自来腔”,即随兴所至之作;《二泉音乐》只是音乐家为了将其流传下去而添加上去的名字;还有贝多芬的《月光曲》,其名字只是源于一位用瑞士的月光来形容本曲的德国音乐批评家。“我们现在很多音乐欣赏的方式是让大家对乐曲进行解析,这对我们欣赏音乐是有一些桎梏的。音乐不需要你去真正地所谓的‘听懂’它,你只要打开耳朵,让心情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好就可以了。”

很多人觉得古典音乐高深难懂,时间距离很远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对于乐感的培养,只有多听,专心地听。“就像我们在欣赏古诗的时候,不用管它的修辞方式,我们也可以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在欣赏古画的时候,不用管它是什么人、什么材料画的,也可以进入到画带给我们的意境中,也可以欣赏它的美好。”至于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人喜好的不同。

“没有音乐的人生是很遗憾的人生”,张又丹说,作为一种体验幸福生活的途径,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

 

叶显恩:《徽州商人三百年》

 

徽商是明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的商帮,雄踞华夏商界三百年。9月10日下午,应“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之邀,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经济史研究专家叶显恩来到深圳,为市民讲解徽州商人的兴衰史和他们的成功秘诀。

  徽商最早在东晋时期就有记载,作为团体出现在15世纪下半叶,鼎盛于明嘉靖万历至清道光年间,到19世纪开始衰落,近代以后退出历史舞台。徽商从形成一个商帮到它的衰落历时400年,它的繁盛期是300年,所以我们平时说徽商300年,就是讲它的黄金时代。到了明代,徽商抓住在政治上成功的机遇,在经济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在明清时代,徽商与晋商平分秋色,共占商界。

徽商的主营领域有四个,首先是盐业,其次是典当、木材和茶叶。由于清末改革盐政,徽商失去了垄断地位。典当业受到西方银行的冲击,茶叶又遇到来自印度、锡兰、日本等的竞争,加上太平天国的影响,徽商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叶显恩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徽商自身,他们固守“儒商”的经营模式,有浓厚的封建官僚特点,没能跟上经营与管理模式的新变革。

  徽商的成功之道是大家都很关心的。叶显恩认为,除了“徽骆驼”的吃苦精神外,徽商还有两大成功秘诀,一是文化素质高,二是富于创新精神。徽商虽然身在商道,但始终不忘儒学。他们经常让一个儿子去考功名,一个儿子去经商,“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做官发财两不误。很多徽商本人都是学问家、藏书家、艺术家,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时,在全国搜集珍贵版本的古书,不少徽商一献就是几百本。他们经常召开文会,豢养、资助了大批文人,包括汤显祖、“扬州八怪”等。徽州的书画、篆刻金石、砖雕等都很有名,前几年出版的《徽州文化全书》总共有20册。因为徽商的整体文化素质都非常高,眼界开阔,在经商时也善于把握商机,决胜于千里之外。

  徽商的创新开拓精神也很突出,汪直是最早具有海洋意识、开辟海上贸易的商人。徽商还组建了自己的商业网络,互相照应,互通信息。他们还非常注意总结营商经验,留下了多部经营方面的著作,这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