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做客大讲堂解析“我”的问题
日期:2015-10-26 来源:深圳商报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知名小说家马原日前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带来一场主题为“终极三问”的精彩讲座。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代表人物之一,马原认为,小说家这个职业永远面对人,但人离不开上述三个问题。讲座主题之所以叫终极三问,就是问来问去所有问题“最终都回到关于本体的问题”,最终都离不开“我”的问题。
“7年前,我第一次体会到,上天要想让人当哲学家就给他一场大病。”讲座伊始,马原首先讲起了自己曾经罹患肺癌的经历。也正因此,对于“终极三问”的思考,他自称“大概有异于常人的理解”。“7年前这场大病一下子把我带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就是让我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生和死。”马原说,“每天都要面对生死的时候你不可能不是一个哲学家。”
谈起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也就涉及人类的起源,而这自然绕不开进化论。马原对进化论的特别关心却始于自己的生命出了问题之后。“自己的生命可能面临重挫,可能面临危险的时候,我有了时间以我有限的科学背景去面对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实际上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在特别忙碌的生命当中稍微停下脚步想一想。”在马原眼中,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对每一个人都有点必要。
在互动环节,面对观众提的“马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时,马原坦言,现在他居于云南的大山里,每天都是和鸡、狗、鹅、蜜蜂相伴,“我觉得我无力改变世界,我是一个小小的小说家,即使我想说大话我也‘小说’,我能做的就是稍稍改变我自己。”也因此,近年来有人甚至把处于这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活状态的马原称为“马渊明”。
颇有意思的是,马原这十多年来的写作是靠他的助手兼徒弟完成,是一种独特的“口述写作”。“我写作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写。”马原介绍,当他口念出一个词,徒弟通过键盘打字,词语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然后他看着屏幕念出下一个词,徒弟再打字,这种方式如此循环,以至完成写作。
然而,在此次讲座中,马原并没有太多提到自己过去的创作。那么小说家马原还是“小说家”吗?马原表示,他特别认同“人活两辈子”这句话。“我认为一辈子的概念就是一甲子,是一个回合,我现在过完了一个甲子,现在正在过我的第二个甲子,我前一辈子是城里人,第二个甲子是乡下人,过乡下人的生活。”马原说,写作是一个特别奇妙的过程。“可以这么说,写出来挺难,不是写本身难,是一件事你要做很久,最后也许你写不出来,所以写出来太难了。”
马原笑称,他在处理自己的小说时,经常会感慨:“这家伙写得这么好,我以后再也写不了这么好了。”可往往面对新写的东西,他还是会觉得“哎呀,这个家伙写得这么好”。在他看来,写小说是一个超越的过程。“我这个职业,其实原来是一个虚构的职业,就是无中生有的职业,就是从0到1的职业,我自己描述它就是模仿上帝,我是他们的‘上帝’。我爱我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