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20期)
日期:2006-09-06 来源:社会科学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快 报
2006年第20 期
(总第20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年8月28日
|
杨春平:《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发展循环经济》
8月24日下午,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春平来到市民中心多功能厅,结合国内城市的发展情况给深圳市民献上了一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讲座。
杨春平从对循环经济的基本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中央的战略部署、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等方面给听众做了一场循环经济普及课。他介绍,循环经济的概念包括几点要义: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在此核心指导下它必须具备三个操作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模式上的具体实现,同时也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其结果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健康发展,在未来国民经济当中,‘循环经济’将成为关键词。”
杨春平建议,深圳应该在循环经济方面创建新模式。他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一个试验区,深圳市政府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国际上的中介组织,积极发挥社团和中介组织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创建循环经济的深圳模式。
金敬迈:《名家解读名著》
8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欧阳海之歌》的作者金敬迈先生登上福田会堂,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给深圳市民带来一场激情洋溢的讲座。在接近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金老思绪翻飞,旁征博引,结合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欧阳海之歌》的创作轶事,在教育体制问题、做人道理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真切感受,令在场观众敬佩不已。
金老是广州军区文化部军旅作家,原重庆西南军政文工团话剧演员。他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被誉为新中国革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印数突破了3000万册。在讲演中,金老回忆了自己的经历和创作《欧阳海之歌》前后的故事,称整个创作过程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当时金老是一个话剧演员,需要经常下基层体验生活。在下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他听到这样一件事,一名战士被火车轧死了,在此前,这个战士和指导员闹过矛盾,并越级给军区领导写了信。金老对这名敢于抗上的战士很好奇,怀着敬意前往战士所在部队采访,于是就有了30多万字的《欧阳海之歌》。金老说,上级要求他一个月内完成写作任务,他用28天就完成了,相当于每天写一万多字。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的逆向思维是不被鼓励的,直到今日,孩子们为了分数而埋头苦读,完全失去了童真,几百年来,师道都被神圣化了。金老认为,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大人们”为孩子们设置了太多规则,让孩子们失去了其应有的童真:“年轻人能够超过老人,普通士兵也有可能超过干部。不要老对着孩子们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了,盐巴吃多了也会得高血压的!”,他提倡当今的孩子要多思、多想。
叶春生:《传统与现代建筑民俗的时空对话》
8月27日,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先生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作了《传统与现代建筑民俗的时空对话》的精彩讲演。
叶春生认为,在建筑民俗中,中方讲究大方,西方讲究美观新奇。老百姓在建筑中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在社会生活中一代一代传下来,有的科学目前还解释不了,但我们在没有弄清他的科学性的时候,不要轻易地就说它是迷信,而要科学地分析,应用科学观点服务我们居住环境的建设。
叶春生先从《易经》和《葬经》分析了建筑民俗中风水的起源。他说,有些风水延续了那么多年,包括了古人对天道人文的认识,讲究人与环境的和谐,有一定的道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值得研究。在建筑民俗中,往往通过一些特殊的符号来表现事物的色彩,比如太极八卦图、石敢当、照妖镜等,以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除去巫术意义之外,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点景、变景、识景、象征和美感作用。有的城市在大型的建筑物前做风水球、喷水池、石狮子,这样来调整人们的审美情趣,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如何用现代的科学去破译和改造古老的风水术,使之融合文化性,如何用科学的观点去剥开建筑民俗中迷信的包装,使其为人类的居住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服务,也是我们民俗研究的一个很实际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