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快报(第六期)

 日期:2006-07-25   来源:社会科学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

 

    

 

 

2006年第6

(总第6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办公室编                    2006 630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关鸿羽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曾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主持教育专题节目,深受全国各地观众的欢迎。 610日下午 ,关鸿羽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深圳市民做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讲演,其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中国孩子的习惯存在较多问题。关鸿羽就孩子的习惯问题曾考察过20多个国家,他说,与外国孩子的习惯相比,中国孩子的习惯存在较多问题,突出的问题有六个:一是小霸王,二是小懒虫,三是小馋猫,四是小犟牛,五是小磨蹭,六是小马虎。

第二,培养习惯要掌握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在某一个年龄段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而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相应阶段的教育,效率就不高了。如三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三到五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四到五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青少年期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在相应的年龄段对孩子施教,可以事半功倍,错过了则可能遗憾终生。

第三,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培养孩子的一个习惯至少要有意识地让其坚持6个星期才能见效。家长在此过程中,要天天督促、天天检查,到第6个星期的时候,才算完成习惯的养成过程。

第四,批评孩子要讲究艺术。现阶段有人提出“ 赏识教育”的口号,宣称“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观点有点极端。关鸿羽认为,好孩子的行为是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等综合因素造就的,包括处罚、训练、实践的锻炼等等因素才能培养出好孩子。对此,他主张多赏识、多表扬,但也不能过量。如果过多的、过份的表扬,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会造成孩子骄傲自满、不适应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低等消极影响。“ 一个孩子没有受过批评、遭遇过挫折,很难成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家长们而言,批评不可少,但是要慎用,要讲究艺术。

第五,教育要讲“方法论”。只有知识的教育而没有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知行脱节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施教方法可多种多样,有交换式、爱护式、商讨式等。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日常的训练外,家长以身作则很重要。家长要做到以德育德、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自己的榜样作用来启迪孩子。

第六,家长们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来培养孩子思想情操。关鸿羽指出,现在社会上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有很多,家长和学校短期内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但是家长可以教育孩子有道德选择能力,使其不受不良因素的干扰。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讲座的当天,高考刚刚结束,许多家长是与孩子一起赶到会场的。演讲现场座无虚席,许多找不到座位的市民坐在或站在台阶上聆听,还不停地记着笔记。 关鸿羽 先生诙谐生动的讲演不时博得听众们的阵阵笑声和掌声。听众们一致表示从关鸿羽的讲演中受益匪浅。

 

仲呈祥:《当下电视文化美学思考》

 

6 17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仲呈祥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作了题为《当下电视文化美学思考》的讲座。

他讲座的主要观点是:在人类的审美领域里,电视艺术的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渗透性最强。如果人类电视艺术自身的思想品位比较高,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审美情趣比较健康、高雅,那么广泛的受众的鉴赏心理就会健康,就会培养和造就一种沉稳的、深刻的、幽默的欣赏心态。这种群体性的欣赏心态应当看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主要标志。

仲呈祥 先生同时深刻地批判了当今国内电视剧市场流行的审美观,认为完全追求视觉刺激的电视剧只会造就不良的群体性的欣赏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片面地、过度地强调视听感官的快感和刺激,而忽略了对美感的追求、对美学理想的引导,就会形成一个民族审美能力的下滑,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仲呈祥认为,我们现在的电视文化,出现了很明显的失衡。数量不小的节目是以营造观众的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快感为目的的,只重视技巧、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追求感官的快感、刺激不是真艺术,真正的艺术是要通过打动受众的心,由快感升为美感。现在,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文化形态应该是文化的和谐。在这方面,我们要有一种很冷静的审视,要有清醒的文化自觉:“一个民族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文化工作者如果没有文化自觉,盲目去建设文化,那建出来的文化就害人不浅。如果领导文化的人陷入文化盲目,那么就将造成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