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大讲堂讨论“扶不扶”
日期:2014-04-16 来源:深圳晚报
当遇到陌生人无助地倒在地上,你会走上去扶他一把,还是担心被人讹诈而犹豫旁观、甚至视若无睹?前不久,由深圳晚报发起的一组深圳人“扶不扶”测试报道引发了多方关注和热烈反响。
昨天下午,2014年深圳市民大讲堂“开学”后的第二堂课,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黄发玉再次审视“扶不扶”这个问题,针对几个市民最关心最实在的问题,黄发玉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提供了新的注解。
遇到过有人需要扶助的情况,您会怎么做?
黄发玉:我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这个问题我问过我的小孩,他说他会首先要看周围有没有人,有人就和别人一起扶,没有人就报警。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我可能会支持他的观点。对我来说,假如周围有人的话,我们一起扶,假如周围没有人的话,那可能还是要去扶,因为什么呢?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想要救助他人,其实是人的天性。不光是人,动物都有这样的本能,如果同伴受了伤,它会帮它舔伤口,这其实就是动物的恻隐之心。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恻隐之心就不叫人了,甚至连动物都不如。
为什么有人要违反天性、或者说不敢遵从天性去扶助别人?
黄发玉:首先是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本来,仁义道德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但是现在却似乎成了一个负面的词,常听人说“满口仁义道德”,好像只有坏人才说仁义道德。此外,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有问题;第一个是说教式,我教你要听;第二个是运动式,其实思想教育是润物无声的过程。另外,我们的法律也不健全。比如说彭宇案,表面上看法官好像“维护”了老太太的利益,但是却给全中国人一个印象:做了好事不一定有好结果,反而还有风险,所以这个维护是打引号,因为他损害了全中国人民的道德利益。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不扶”问题?
黄发玉:“扶不扶”首先是道德问题,第二是法律问题,第三是技术问题,第四是社会应急机制问题。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心理问题。
道德问题,涉及一个人是不是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知恩图报,讲究诚实;
法律问题,能够救助别人却没有去做,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技术问题,比如卫生部有一些指导,心脏病人出现急性的心肌梗塞;比如说老年人骨折,摔伤了你不能随便动,动一下可能损伤更厉害。
社会应急机制问题,在有的国家,老年人摔倒以后到急救科去是免费的。一些老人的心理是这样的:摔伤了,马上就会产生很多的医疗费,那找谁呢,现在有一个替罪羊,那就是他。争取弄到一点是一点,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解决社会应急机制问题,心理问题可以解决一半。
最关键的,还在于要建立核心的价值观。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观,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讲的仁义礼智信叫五常,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核心价值观,它到现在为止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如果我们现在都能做到仁义礼智信,这个社会现在就会变得更好,我们首先要继承。
来源:深圳晚报